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73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虞山二冯是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和专门化的开风气者,清代诗学研究者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及宗尚虽已有一些研究,但二冯诗学的学术特征,即从文本的校勘、辑佚、考订入手,由文本研究推广到诗史研究,通过诗史研究和选本评点来表达自己的诗歌观念的方式,尚未被触及。本文从二冯批点的《才调集》《玉台新咏》《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等选本入手,论述了二冯在校勘、整理古代诗歌文献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二冯诗歌批点的特征,对二冯诗学的学术特点及其对清代诗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32.
作为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双峰,戴望舒与卞之琳分别是主情与主知的代表人。论文着重论述了两人在精神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的倾向性,肯定他们禀执着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所做出的自我超越。同时也分析了两人处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方式。并探讨戴望舒卞之琳给今天诗坛的启示。  相似文献   
33.
本文追溯了近代同光体诗派与有清一代桐城诗派的渊源与联系。以姚鼐为中心,梳理了桐城诗派的起源与理论核心,向前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钱澄之与乾隆时期的姚范,而姚鼐论诗最大的特点是熔铸唐宋,以文论诗。这种兼采唐宋的论诗特色,在他弟子方东树、梅曾亮身上亦多有体现。曾国藩是桐城派与宋诗派联系的一个重要关节,而曾门弟子中,吴汝纶思想开明,与同光体诗人多有交往。范当世一辈以及桐城派殿军姚永概等人的创作,则可证在晚清民国文化转型的易代之际,同光派与桐城诗派所要面对的相同文化运命,他们实属同一阵营。  相似文献   
34.
师之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作为诗人’他是北宋为盛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作为书法家,为"宋四家"(苏拭、黄庭  相似文献   
35.
四灵诗派是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一诗歌流派,该派反对江西诗风,以贾岛、姚合为宗,在当时颇具影响。其实,四灵诗派的形成与当地的文人社团有极大的关系。正是在这些社团的推动下,四灵诗派才得以团结聚集了流派的一批成员,形成流派风格,产生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6.
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总 《齐鲁学刊》2002,(3):16-21
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文学流派,韩孟诗派的聚合有其必然性。首先与大历、贞元年间江南诗人文学思想与创作倾向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其次诗派成员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乃至遭受压抑的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具体诗人个性禀赋及气质趣味相似相投。韩孟诗派以奇险为创新的艺术精神与总体风貌,既有时代因素的促成,又有历史传统的延承,表现为审美时尚与诗史进程的联结与交汇。其结果既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发挥,又是时代性文化精神的体现,更是文学史逻辑推衍的必然,具有多重的文学史与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37.
王磊 《殷都学刊》2005,(4):43-46
周弼《三体唐诗》、范唏文《对床夜语》、方回《瀛奎律髓》是宋末元初三部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三者都是就近体诗或着重就近体诗而言的;三部书都以“情景论”为其重要理论基础。但在诗学旨趣、理论核心、宗法对象、排击对象上又有差异。周弼和范唏文在反江西诗派的取径上,以及范唏文和方回在都宗杜诗的前提下,对杜诗的取法上,差别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8.
“以诗取士”是盛唐最重要的文化策略。盛唐的这种取士科制 ,以官方政策的名义接纳了齐梁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趣味 ,造成了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风习 ,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高度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 ,使盛唐生活和盛唐人气质全面诗化 ,助长了士人山水情结的生成 ,形成了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风景审美的时尚 ,盛唐几乎所有的山水诗名篇都是产生于与科考有关的行旅羁役的奔忙中。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中 ,山水诗群迅速形成 ,诗歌 (特别是山水诗 )高潮蓬勃出现。  相似文献   
39.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40.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兆平 《文史哲》2003,12(3):24-31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