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81.
论艺术研究的实践论视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艺理论研究中,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种视界之间不仅有着内在深刻的联系,而且无不关涉到艺术的实践性问题。所以,深入探讨和揭示艺术的实践本性,有助于克服以往文艺理论中三者分离的现象而使之达到有机的统一。这对于我们更全面、完整地认识艺术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卡尔.波普尔的哲学以“否证论”为其整体标识和理论旗帜,从中引出他的“否证技术”即“试错渐进”的理论和方法。波普尔的此论以研究人的实际活动为要旨,其观点一元地贯彻在他的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政治哲学之中。马克思的哲学也以此为要旨,但他的活动论却是实践论。应该以实践论为核心,一元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哲学。波普尔的试错渐进理论,揭示了人的认识的和社会的具体活动的机理,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实践论中关于具体实践的原理,进而理解全部马克思哲学具有很大的启示价值;但这种试错渐进理论,不承认人类总体性实践及其规律,更看不到这些规律通过“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的检验作用制约着相对规律的形成和展开,这又是片面的。波普尔只承认“趋势”而不承认“规律”,只承认“科学预测”而不承认“历史预见”,这仍然是由于他不了解人类生活的实践本质,离开了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批判”马克思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3.
在探讨艺术的起源时,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仅就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来论说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和实践精神的掌握之间的密切关联,未免对人的实践乃是有着多重的价值维度这一人文本体事实有所疏忽,而且就异化不能有所谓美或令人起美感来区别这两种掌握,也不免过分粗略.在这疏忽和粗略的背后,则是朱光潜所理解的实践论方法对以"自由"为根荄的在对象化活动意味上的马克思实践范畴,在相当程度上的偏离.真正的实践论美学的建构尚需回味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之说,因为只有在这个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地方,才可能找到有着"实践"内涵的"美"或有着"美"的内涵的"实践"得以生发的契机.  相似文献   
84.
在哲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本质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交相呈现、彼此支持。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主体论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核心命题,充分证成了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实践论通过阐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等基本命题,客观呈现出一个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方法论通过论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有机统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统筹推进”等基本路径,系统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体系;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5.
以老子"名""道"辩证的阐释哲学为起点,中国艺术哲学的实践论自觉,通过庄子"好道进技"的核心命题,以言说辩证和技艺阐扬的相互转换为契机,揭示出从技艺讲求内部自我超越的终极关怀方式。苏轼以"如手自用"和"技道两进"为"接着说"的话语标志,进而确立了艺术技巧化为生命本能的主体性理想。传承先贤由绝技入神而进境于技道合一美学理想的实践哲学精神,养成文学艺术家以其特有的精湛技艺来抒写人生社会的主体人格,是当代艺术哲学的创新使命。  相似文献   
86.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都非常注重创新,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前两代领导人尤其是邓小平的创新思想,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的著名论断,并且阐述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从江泽民创新思想的诸多特点中可以看出,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不但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有着深邃的…  相似文献   
87.
实践论的新思辨是王元骧新马文艺学的组成部分之二,也是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二.该文由实践论新解读、知行关系异同性与知行说中西比较等三部分结构而成.在实践论新解读中,又分别对实践论的历史品格、实践论的学理品格与实践论的艺术品格进行学术阐释,从而澄明王元骧的新思辨具有哲学高度.在阐释了知行关系异同性这一总体原理以后,接着对知行说作了中西比照与超越的如下阐释知行说学理的中西雷同、知行说学理的中西异态以及王元骧关于知行说学理的当代超越.王元骧从实践论平台攀登本体论平台.这是属于王元骧文学原理的哲学思考之三的另一课题.  相似文献   
88.
本文吸取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阐释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含义及其对于人类的本体性意义 ,揭示意识形态“转向”和“物化”对于文艺的特殊意义 ,发掘原典学说中有关“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和“问题框架”等深层内涵 ,并阐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向其生态性意蕴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89.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美学必须走进时代,找到自己的使命。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从事生态文艺学与美学建设,从代表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一建设。我们要用中国美学理论参与全球对话,我们必须而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回答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90.
李泽厚美学是20世纪后期处于中国美学主流地位的“实践论美学”的杰出代表。考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对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进程和构建21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细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初步创建;80年代,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不断深化;90年代,在“后实践美学”的批判中,李泽厚实践论美学步入反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