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97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6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申论”作为国家选拔公务员的一种测试方式,不仅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形式之一,同时也为传统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其一,评判性阅读是“申论”写作的起点。“申论”的含义,是针对背景资料所蕴含的某个社会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因而学会解读、发现、开掘,是“教”与“学”的重点。其二,理性表述是“申论”写作外化的成果。提出问题,条分缕析,给出方案,三位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向度,既要把握“申论”客观性命题背后的要求与意图,又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是“教”与“学”的难点。“申论”这种要求贴近社会、理性思考、注重实效、条理清晰的高难度写作特点,不仅为传统写作教学开出了一片新天地,而且对培养政府高级管理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2.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63.
一、高等学校经济行为存在的客观性 1.随着经济体制、科研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之外出现了一种追求直观经济效益的行为,笔者称其为学校经济行为,即高等院校利用自己的人、财、物和有利的科研条件,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的行为方式。其实,学校的经济行为早就普遍存在,只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化了,而且职能也有了质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为教学服务转变成为全社会服务,以它独特的  相似文献   
64.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史上的一个杰出作家。他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开创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作家们。本文从真实客观性 ,现实性和悲剧性三个特点入手浅析了西奥多·德莱塞自然主义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65.
独立董事制度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概念 ,独立董事保持独立性的条件保证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 3大法律特征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发挥的 3大职能 ,以及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制 ,作了全面而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分析价值判断与历史客观性的内涵及其关系,得出结论,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对于史实的正确价值判断在历史学研究中是必要的,是不会影响历史客观性的。  相似文献   
67.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8.
美的概念产生于原始存在论哲学中,认识论对美的解释割裂了美的整体性,造成美学争论此起彼伏。李志宏教授从认知的角度否定美的本质的存在,是混淆了对美的认知和"美本身"。新实践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是现阶段对美的研究最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9.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整个历史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具有争论的焦点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性的渗透是对历史认识能否达到客观性争论的原因。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则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70.
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似乎渗透了社会/文化人类学所有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从二元对立观到二元融合的兼容并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学科.尤其在心理学、认知理论等后结构主义流派出现后,语言、文本、历史对文化之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以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学术脉络和研究范式——“透过边缘见‘中心’来看,其学术思想无不受到后结构主义的严重影响.因此,考察其试图运用二元对立与兼容史观来构架一个有着客观和历史文化特征、主观认同、相互指认并跨越边界、以“华夏”和“异族”千年互动庞大案例为叙事主体的“概念化族群”研究,一定要放在后结构主义方法论之下才可能从根源上去理解和释疑,并藉以辩驳一个没有“中心”意涵的“族群”和没有结论的“民族史族群边缘理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先验论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