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世纪以来,有关宫体诗的义界、宫体诗的时间断限、宫体诗的兴起与帝王士大夫生活的关系、宫体诗与佛教的关系、“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辨说以及宫体诗的评价等方面,学界有过许多争议。笔者认为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其相关方面,如宫体诗与吴声西曲的关系、宫体诗与《玉台新咏》的关系、宫体诗与永明体、咏物诗、山水诗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研究,渐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而且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了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态势。  相似文献   
62.
萧纲不能成为一个杰出诗人的原因,不在于他写作了一些有道德问题的诗歌,而在于他写作的诗歌过于"轻艳",从而导致主体性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主体情感的弱化;主体个性特征的弱化;主体寄托言志的弱化.  相似文献   
63.
梁代宫体诗为满足齐梁时代诗学新变的短咏需求而采用画法入诗手法,借鉴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绘画笔法刻画日常生活的诗意与圆融之美,艺术地将音乐、绘画、戏剧式的美集中凸显于诗歌语言形式、意象构成与审美意境中,使审美主体对诗中情画所传达出的审美情趣获得愉悦感知,开唐人诗中有画之先河。此时宫体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目的已与传统诗教顺美匡恶教化功能无关,与永明诗人将隐秀情思作情在词外的隐性表达也不相同,其诗作目的就是为了吟咏日常俗世生活的常态之美,以此获得审美娱情,建构快乐人生,也因此构成宫体诗声色审美的娱情主题。  相似文献   
64.
王娟 《江西社会科学》2007,(10):115-117
宫怨诗定义一直比较模糊,容易与宫体诗、闺怨诗、宫词混淆,本文拟通过对宫怨诗与宫体诗、宫怨诗与闺怨诗、宫怨诗与宫词的比较来明确宫怨诗的概念。通过比较,本文认为宫怨诗滥觞于《诗经·小雅·白华》,正式出现于西汉,兴盛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主要反映了古代宫女幽闭深宫的痛苦和衰怨,语言含蓄蕴藉,多具文采。  相似文献   
65.
南朝咏物诗与宫体诗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初期,以体物手法为特色的咏物诗大兴,促成了审美主义形式创作的高潮,随后以女性形貌举止为描写内容的宫体诗继之而起.从文学的演进角度而言,宫体诗正是充分借鉴承继了咏物诗的创作手法,由体物而及体人,二者具有着共同的审美底蕴.在后世文学发展中,二者承现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6.
宫体诗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 0年来 ,对宫体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对宫体诗的界定、宫体诗的创作纲领、宫体诗产生的原因、对宫体诗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当新千年之际 ,对其加以总结和反思 ,无疑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7.
李世民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之一。但其审美价值观却与其战斗经历及功业形成极大的反差。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时代风气的影响,他在审美上崇尚优美型的价值观,缺乏阳刚之气。他仰慕南朝文化,带头创作宫体诗,致使初唐前期宫体诗泛滥诗坛。直至初唐国杰、沈宋、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从创作上和理论上逐渐摆脱和彻底批判了盛行数百年的宫体诗风,才结束了李世民崇尚优美的价值观对诗坛的影响,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古代有类专咏宫女生活的诗歌.首见于汉朝的为"宫怨",继之,南朝有"宫体诗",隋唐间兴起《宫词》,主题多为反映宫女怨愤,少数状写宫女妖艳.中唐王建《宫词百首》涉及宫女生活稍多,但大抵出于想象.五代王蜀后妃花蕊夫人《宫词》算得此类诗歌顶峰之作,其所涉既有宫女当值情景,又有度闲动态,全出亲历,颇具史料价值.吟咏宫女卫队、宫女马球队者,可补史籍的失记;宫女日着道妆的描述,足以同多家诗文佐证唐、五代妇女以艳丽道服为时世妆.  相似文献   
69.
宫体诗较之永明作风格更加纤弱,辞采更加华丽,音韵更加和谐,有一部分的格调也显得低俗,这固然与梁后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精神风貌的萎靡不振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与同时代绘画风格、书法风格、音乐风格等的转变亦有若合符契,相互呼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0.
描写和咏叹女性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绵延不绝的主题,但由于社会思想、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时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物化的特征,本文拟对这种物化特征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