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王欣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33-134
承德避暑山庄史建于康熙年代,又名为热河行宫,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初建之时,康熙帝便为其母后建造了松鹤清越建筑群落,象征着其母长寿安康,而随着满清入主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传入,避暑山庄的太后寝宫也不断汉化。此外,由于清代对于宫廷音乐的重视,所以,避暑山庄的宫廷音乐在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功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承德避暑山庄太后寝宫的建筑发展和宫廷音乐的传承问题,进一步探索其传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国华 《领导文萃》2013,(18):77-80
北宋末年,政局动荡,朝廷奸臣当道,民间起义不断;北方大金国蓬勃兴起,虎视眈眈。北宋各色人物轮流上台,此起彼伏,这其中,有一人曾呼风唤雨,深刻影响着决策者,甚至一度左右了政局。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此人已渐渐被历史淹没。他,就是道士林灵素。"聪明神仙"林灵素出山  相似文献   
13.
木斋《曲词发生史》以种种不俗的新见激起学界一场大讨论,同时为词体起源这一学术问题开辟了诸多新的生长点.木斋可谓第一次全面深入地研究词体起源与宫廷文化密切关联的学界第一人.略显遗憾的是在其立说过程中,似存在一种对词体起源问题过于“提纯”与过于“忽略”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宴集诗序的创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以颜延之和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为代表的南朝宫廷宴集诗序,是奉敕应制之作,具有政教化内容特征,深受颂赞、符命、封禅等歌颂性文体的影响,而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同时,这类作品继承了汉大赋润色鸿业、宣谕上德、雍容揄扬的价值取向和铺张扬摛的审美追求,在创作倾向和艺术方法上,也与汉大赋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宋代乐制的更革,带来宫廷伎乐及演剧活动的频盛,民间伎艺及杂戏杂剧不断输入宫廷。考察宋代制乐设官、正乐禁戏的过程,可以看出,宋代宫廷乐制的更革与官方用乐的种种规制,虽然对两宋戏剧撰演合一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中有抑制和束缚,也有推助和促动,需要仔细分辨;而教坊的立废、钧容直的蠲省,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杂剧演出在宫廷与民间的互动,从而推动了宋代戏剧史民间化、俗谐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诗经》宫廷乐歌除了在语法学、音韵学和修辞学等方面具有辉煌的成就外,还有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四言诗体的开创、多赋法而少比兴以及葳蕤炳蔚、温厚难洁的语言艺术等。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使《诗经》宫廷乐歌和民歌及其他作品一道,共同汇合成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刘娟 《阴山学刊》2006,20(3):101-102
清朝的经济和宫廷画院的繁荣使建筑画在清代得以振兴,并以民间建筑绘画和宫廷建筑绘画两条主线来发展。不管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技巧技法上都有迥别与历代建筑画的独特特色。研究清代建筑画,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形象及折射当时社会、文艺的发展变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看宫廷到北京,看民居到徽州。”9月25日李宏鸣市长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大约在万历四十一年 (16 13)前后 ,昆曲通过宫廷的征召、官宦的家乐购置、职业戏班的活动等途径由南方进入京师 ,从而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其曲坛盟主地位。对于昆曲入京时间的准确界定有助于推动我们对明清戏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17、18世纪欧洲宫廷服饰在文化背景、含义及渊源、服饰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指出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对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的影响作用,提出我们研究西方民族服饰文化其意义在于能融合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服装设计及服饰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