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杨正文  李建峰 《民族学刊》2019,10(6):32-38, 120-121
服饰的政治性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包括服饰变革在内的“移风易俗”,是在“教化”传统语境下帝制时代统治者时常采用的国家治理举措。但另一方面,官服或宫廷的服制要素却延绵承传数千年成为一种“国统”,且成为政权合法性,权力等级化、秩序化、伦理化的表征。明清两朝的官服、宫廷服制不因朝代继替,也不因统治者民族身份不同而发生后朝对前朝的全面反动,足以说明统治者对“国统”在政权合法性方面的重视。正是有这样的朝代变革与国统承传,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核心元素才得以延绵传承千年不断,且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2.
张珠容 《职业》2012,(31):65
德国啤酒世界闻名,慕尼黑有一个皇家啤酒馆,它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直至现在,每天下午三点,酒馆就会人满为患。这里的啤酒是选用优质大麦芽、上等啤酒花和酵母精致酿制而成,不仅香醇爽口而且种类繁多,深受顾客喜欢。不过,令慕尼黑皇家啤酒馆长盛不衰的原因更仰仗它独特的真诚文化。1589年,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经济拮据,但宫廷里又有六百多张嘴每天等着喝啤酒,于是他突发奇想建造了自己的啤酒作坊,这样一来,既可满足家人的海量,还可把啤酒卖给市民获得收入。  相似文献   
53.
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提到的射生宫女,实际上是唐代宫廷射生军在宫廷游戏中的反映。射生一职,早在唐高宗时期即已出现。到唐玄宗开元时期,射生官仍是兼官,还不是固定官职。唐肃宗时期,由射生官组成的英武军介入宫廷政治生活。到唐代宗时,左右英武军又改称宝应军。唐代宗到唐德宗期间,宝应军才改名为射生军。德宗贞元以后,由于神策军的兴起,射生军逐渐消亡。宫女射生的宫廷游戏的存在,表明了在由宦官统领之神策军崛起的同时,之前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射生军逐渐被疏远,终至废置不用,而神策军则逐步取代了射生军原有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54.
文章通过作为宫词始祖的唐王建<宫词>的研究,重新审视了王建<宫词>的意义与价值,并揭示出唐代宫廷音乐的保密及传授过程,认为随着考古学等相关学科日益发达,王建<宫词>可以成为唐代宫廷文化的复原研究中的核心文本,这是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5.
祥虎 《老友》2011,(2):47-47
清朝晚期,宫廷中行贿、索贿风气之盛,为历史罕见。李莲英等一伙大大小小的太监,受贿、索贿名目繁多,数额惊人。上自皇亲国戚,下至满朝文武、各省大员,皆是索贿对象。  相似文献   
56.
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中的“穿关”是研究明代宫廷演剧的重要材料。作者考察这些“穿关”时发现尽管剧本描绘的武将往往是“披甲戴铠”的“武扮”,但武将的“穿关”却主要采用蟒衣等“文扮”。通过对蟒衣渊源和形制的考察,作者认为明宫廷演剧中武将的蟒衣装扮,主要和明代的赐蟒及宦官演剧有关。  相似文献   
57.
对马球、拔河、围棋运动作了详尽、广泛述略.马球运动在唐代自吐蕃传入,于宫廷盛行;上自皇室宗亲,达官贵人,下至宫女侍宦,皆能驱马挥杖,驰骋球场;拔河活动兴起于春秋,鼎盛于大唐,因简规陋地,易于开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经久不衰;围棋运动始于先秦,至唐时大盛,棋技亦臻于成熟,故演绎至今,更趋完美无瑕.  相似文献   
58.
季伟 《南都学坛》2008,28(3):14-16
汉初少数民族乐舞《于阗乐》、《棹歌》、《箜篌引》以及《摩诃兜勒》等相继进入汉室宫廷。源于少数民族的鼓吹乐进入中原后,迅速成为重要的宫廷仪仗音乐和军旅音乐。而少数民族舞蹈更是风靡两汉,在宫廷和民间舞蹈中不乏其身影。进入中原的乐器胡笳、胡箜篌等经过发展融合,也均已成为汉代宫廷音乐及俗乐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入,对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后的感想章。博物馆陈列着逝去的王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稀世珍宝。这些珍宝曾取悦于帝王将相们的欢心,曾助长过那些拥有的贪欲和野心,同时也见证了逝去王朝的荣辱与兴衰。但不管怎样,历史是无情的:那些曾经的拥有,最终全部消失,一无所有;而那些曾经的艳羡,仍有无数的后世子孙在步其后尘。也许人类永远不会走出这个历史怪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0.
18世纪下半叶的浮世绘美人图中曾短暂出现过一种身高比例奇崛的人物形象,它的灵感源自中国的姑苏版画,而姑苏版画中这类特殊的身高比例则又源于清初的宫廷美术。清初对日的单向海运使得姑苏版画中的这一特质传向锁国中的日本,而这类图像却又在中国国内的严苛禁教中,被从源头上加以限制。加之浮世绘市场的激烈竞争,以“清长美人”为代表的奇崛的身高比例未几就从美人图中消散不见。这一中日美术交流史上的具体案例,也显示出清代宫廷美术在彼时东方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