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7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陆传英 《职业》2014,(1):39-39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中的吕端,是北宋时太宗、真宗时期的名臣,他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和宰相,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太大冲击。吕端这种稳健晋升的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并不多见,这与他在细节问题上不予追究,在大局问题上毫不糊涂的品质有很大关系。宋太宗时,吕端任宰相,朝中大臣李惟清被轮岗,从掌管全国军事  相似文献   
92.
晏建怀 《职业》2014,(16):42-42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历朝历代有如此雅量的宰相并不多见。王旦的宽广胸怀一直被后人称道,连一代名相寇准都不得不叹服。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在王旦任职中书省的时候,寇准任职枢密院,均是宋真宗的左臂右膀,王旦  相似文献   
93.
邴吉是汉宣帝时期的名相。在位时,经常上街体察民情。 有一次,邴吉带着一帮随从来到闹市巡视。一个生意人和一个买主因为发生了口角,一怒之下打了起来。生意人的家人以及与买主同行的朋友也参与到打斗中来。双方赤手空拳地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不少人围上来看热闹。而当邴吉从这里路过时,对这一隋况视而不见,头也不抬就走过了。  相似文献   
94.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先后以诗干谒过张说与张九龄两位宰相,前者时间为开元十三年(725),后者则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上诗张说,纯为干谒者与被干谒者的关系,并因张说未能拔擢耿耿于怀。而王维自献诗张九龄后,即与张九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写下了“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诗句,以表示对张九龄的汲引之恩永世不忘。认识王维与宰相二张关系的亲疏概况,有助于对王维相关作品的具体把握与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95.
红颜 《当代老年》2013,(5):52-52
很多影视作品中,常将“丞相”与“宰相”混为一谈,成为一种“硬伤”。那么,“丞相”与“宰相”到底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96.
周明 《老人天地》2013,(6):24-24
1948年3月29日,南京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3月30日上午,蒋介石对外交部长王世杰说,他想让著名文人胡适当总统候选。下午王世杰去找胡适,说了蒋介石的想法。胡适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最初回答:“我承认这是一个很聪明、很伟大的见解,可以一新国内外耳目。我也承认蒋公眉威删。他说:‘请适之先生拿出勇气来。’但我实无此勇气!”  相似文献   
97.
贞元三年,李泌刚当宰相不久,就听到了大将李晟和马燧阴谋叛乱的传言。这些流言的产生并非没背景,李晟和马燧在平定"诸藩之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事一结束,他们手中的重兵让唐德宗感到了威胁。流言让皇帝和两位将军都处在极度的不安之中,他们心里都开始酝酿着自保的办法。饱经战乱的唐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欲来的境地。对这种局面,谁都深知其中的危险,但谁都对能否化解三人  相似文献   
98.
晏建怀 《领导文萃》2013,(14):53-57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  相似文献   
99.
刘祎之,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朝廷重臣,官任宰相.垂拱三年(687)被人诬告接受契丹别部首领、归诚州都督孙万荣重金,另外和朝廷同僚、大臣许敬宗之妾有私情,武则天特命地方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  相似文献   
100.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亦即宰相。晏子颇有治国才能,辅佐国君齐景公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家也较为富足。可晏子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却安于清贫。齐景公认为,晏子简朴的习性与他的官位太不相称,多次借故给他各种各样的赏赐,却都被晏子拒绝了,而且拒绝的理由很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