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鲁迅与现代女子教育结缘于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于此期间,作为小说史课业先生,鲁迅注重以科学民主意识引导学生逡巡古代文史之林;作为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先驱,对于觉醒的“女学生”们以及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鲁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给予鞭策和警醒;作为学生敬重和爱戴的导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由此所折射出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抗暴精神不仅激励着时人,对现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之,从女高师到女师大,鲁迅秉持“知识分子”立场以其独具的人文学养和精神品格,为“五四”一代知识女性的培养和中国现代女子教育事业竭尽心力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42.
20世纪小说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裕焜 《文史哲》2002,(4):28-31
古代小说研究宋末元初起步 ,处于萌芽状态。直到 2 0世纪小说史学研究才成为一门学科 ,并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2 0世纪小说史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各有其成就和不  相似文献   
143.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不言自明,无论是开拓性地研究被大陆文学史疏漏和遮蔽的文学现象,还是对过于政治化的学术框架下形成的既定结论的重新评价,都可以说为学界提供了参照和蓝本。文章主要从西方文化背景入手,考察新批评理论及利维斯的批评方法对该书编写的影响,从而探讨其独特性和价值。当文学的审美性及道德水准成为入史标准和参照体系的时候,夏志清则必须站在一个融贯东西方文化的广阔视野中,实现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4.
为研究者广泛关注并争论不休的“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是《中国小说史略》汉唐部分的总命题,承载着鲁迅以“演进”为核心的古代小说发展观和他在汉唐小说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的“选择”与“定性”原则。“论断”强调的不是唐人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而是唐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写人”的、重视艺术和审美的文学性小说,进而揭示唐人小说在古代小说史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研究者在理解和讨论这一“论断”时,应当注意其时代学术研究的局限,也应予以学术史层面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45.
在嘉庆年间,中国小说出现了一些新变,预兆了后来小说的发展趋势和各种选择。个性张扬和妇女解放的人文精神得到发展,对传统典雅价值的颠覆在小说中出现,也出现了按照传统价值改造小说的趋向。对于这些代表了新变趋向的小说,还是需要作进一步发掘,对于嘉庆年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也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6.
曹振华 《东岳论丛》2023,(9):41-53+191
鲁迅研究领域不乏公众感兴趣而长期未曾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主要因本领域只关注宏大叙事的思维习惯所致,有些论者却归因于“神化”鲁迅的政治需要而为贤者讳的护短。《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案和鲁迅与顾颉刚的交恶就属此类,世纪之交由顾颉刚著作出版再度提起并引起关注。实际上就事件发生、发展到事实上结束的过程看,“抄袭”案在其发生之时就已结案:顾颉刚和陈西滢尽管私下、公开都断定鲁迅抄袭,但他们自始至终只有“剽窃”“蓝本”之类含糊说词,拿不出充分必要的证据。如此,当时的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小说研究领域自然会有公论。“抄袭案”之所以发生,表面是私人事件,实则是“女师大风潮”中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的两派斗争。将其看作个人恩怨,从顾颉刚和陈西滢一面的确如此,顾颉刚之“告陈通伯”鲁迅“剿袭盐谷温”,目的不是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规范,而是帮朋友攻击论敌;陈西滢对鲁迅的人身攻击,是为暗护凌叔华。从鲁迅一面则更多体现公心:鲁迅是从私人事件观察社会人心黑暗,将论敌射来的暗箭用作反击利器,帮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打赢一场硬仗,同时洗刷冤枉、维护了个人名誉。鲁迅的反击,其动机、目的和效果都非仅限于私人恩怨,而是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47.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受 “新批评” 派及利维斯 《伟大的传统》 之影响, 早已是学界老 生常谈的事实。 但为什么是 “新批评” 和 “大传统”, 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 断, 以及这种 “影响” 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 却缺少追问。 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 夏氏孜孜矻 矻于小说史对 “道德视景” 的呈现, 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 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 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 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 60 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 夏氏 认同、 珍视中国现代小说 “感时忧国” 的大传统, 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 反观故国时, 以学术研究的形式 而 “感忧” 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 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 “不完整” 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