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257篇
社会学   1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尼采文本中隐含着一条思想的道路,即从身体出发,在身体敞开的维度内思考问题。身体为我们透视尼采的美学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尼采是从艺术家这一身体性的存在者出发思考艺术的本源,他在艺术家的陶醉状态中揭示出作为创造力意志的权力意志。权力意志作为艺术的本源是身体性的,具体表现为人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2.
庄子与尼采二人的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二人学说的思想内容又迥然不同.从理想道德人格的角度来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理想道德人格的基础、理想道德人格的特征、理想道德人格的修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3.
福柯权力哲学主要有三个来源:现代主义思想、尼采及其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场域。福柯权力哲学汲取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合理内核但又对它有所超越;尼采哲学的悲剧因素、探求方式、怀疑精神及系谱学方法对福柯影响甚巨;后现代主义中质疑宏大叙事及局部批判法也对福柯构建其独特的权力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4.
“上帝之死”在尼采那里意味着崇高世界的坍塌、传统价值体系论证方式的无效,也意味着为具有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限制的人开辟出一个颇大的可能性空间,开始基于一切皆可能的思想实验。尼采思想的实验性质不如从事小说创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么明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实验可分为三类:不伤害他人的小心翼翼的实验、为了自己认定的善或利益而伤害人的实验、宗教大法官建构巴别塔的宏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基于被解放的、意味着无限创造性的超能之人所做的。实验承担者的漂泊无根、价值荒芜状态,特别是“上帝死后,一切皆被允许”的逻辑,预示着价值的荒芜已从崇高价值蔓延至基本价值,标志着虚无主义已从崇高价值坍塌的虚无主义进一步深化到基本价值坍塌的虚无主义。与尼采相反,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种虚无主义更多地与超能之人联系起来。在尼采那作为弱者工具的“上帝”与吉莱斯皮所谓没有任何限制、意味着无底线创造性的恶魔化“上帝”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基于人性善良和民族文化传统理想的“上帝”显得尤其值得关注。“人神”通过犬儒主义进一步加重了现代虚无主义,使得被虚无的价值从崇高价值进一步深化或延伸到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35.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相似文献   
36.
小说《香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荒诞神奇的黑色童话,影片基于原著进行改编,再现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影片用精致的画面和宏大的交响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除导演原有意义外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使观众不再只停留在影片美妙的视听语言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建构上,而对影片进行深入挖掘。本文将从奇观美学的角度,对电影《香水》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7.
文章从尼采的早期著作开始,指出尼采所说的"国家的衰落"的过程具有一种悲剧性逻辑。这一悲剧概念可以被视为尼采的国家构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从尼采的悲剧观念引出意识形态上的、理论上的后果。文章将借助诸如"假象"、"因果性"及"实践"之类的关键概念来讨论尼采的政治思想,并尝试联系阿多诺和阿尔都塞的政治理论,揭示尼采哲学对于一种批判性的政治思想的孕育能力。  相似文献   
38.
正义之思伴随着人类文明之思,从柏拉图、休谟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论到以尼采、马克思为代表的反道德论构成了正义史上的界分。也可以说,人类对正义的起源与本质的理解存在两条路线:一条是柏拉图的线索,也是延绵最久,目前仍在勃兴的道德论和伦理学的建构路线;另一条是尼采和马克思的反道德论的线索。但尼采既有反叛历史的意志,也充满着内在矛盾的妥协;只有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虚假正义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和正义史。  相似文献   
39.
时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时间观.尼采的时间观集中体现在权力意志论中,但尼采不是靠自觉的方法,而是靠不同寻常的对真理的直觉来表达其时间观的,直觉的深刻与表述的清晰往往很难统一,权力意志论中的时间观不是显白的,而是隐含的.本文是对权力意志论的时问观的初步探索,内容包括一、权力意志论的时间观之内容;二、权力意志论的时间观之特征.  相似文献   
40.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