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39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31.
张瑞英 《东方论坛》2007,(2):38-43,53
作为巴蜀文化精英,李劼人、沙汀、周文、艾芜、罗淑等这些眷恋着也以批判的眼光谛视着自己乡土的巴蜀作家,各以自己的生命存在形式和作品人物展示、张扬着巴蜀不屈的生命意识.他们的乡土小说通过并不复杂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画廊,如横行无忌、油滑处世的地方官僚、军阀;豪侠仗义、粗犷蛮野的袍哥、土匪等,这些强势群体以其带有浓郁巴蜀地域文化色彩的性格特征展现着让人钦佩的生命激情和令人瞠目的无法无天,充溢着蓬勃张扬的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232.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233.
玄奘少年时表示"愿入蜀受业",入蜀后驻锡成都空慧寺,空慧寺地望及玄奘在成都修习功课要迹均可考证.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蜀文化与玄奘之间的互动,起码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考察.(1)巴蜀文化从学风和做人理念两方面启发了玄奘最终的"舍身求法与西游取经".(2)巴蜀道、释底蕴为玄奘两大经典<老子>与<般若心经>的翻译奠定了学养基础.(3)巴蜀观自在佛缘促使玄奘形成了观音信仰,玄奘观音信仰又影响巴蜀形成广泛的观音菩萨崇拜.(4)玄奘为巴蜀禅系的形成增添了新养料.(5)玄奘入蜀与出蜀路线为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留下了一笔潜在遗产.  相似文献   
234.
从移民史来看,现代四川方言可以上溯至元代,宋以前则难知其详.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述考证宋代四川方言状貌.从大量宋人文献中索隐钩沉,查明宋代四川方言11条语音特征以及宋人对四川方言的2种称谓,从而对宋代四川方言有了一个可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35.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邓星盈依照一般的理解,文化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社会上,把一切东西都称之为文化,仅吃文化就有酒文化、茶文化、营养文化等等繁多的名目。这些虽然与文化的定义并不相悻,但是,这样理解文化,...  相似文献   
236.
在20世纪散文发展史上,巴蜀作家是一支极富开拓创新意识的创作劲旅。其间的郭沫若、何其芳与巴金是世人公认的巴蜀三杰。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名篇为中华散文增添了艺术瑰宝,更以自己的锐意开拓在百年散文发展史上多次显示了里程碑意义。他们的创作虽已成为历史,但体现在他们创作中的精神风范对繁荣新世纪文学仍有着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37.
巴蜀短波     
成都举办在校大学生SYB培训成都市就业局最近联合团市委举办了在校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由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8所大学选送的29名大学生接受了SIYB  相似文献   
238.
汶川不哭 四川雄起——论四川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应当充分发挥精神与文化的力量,引领与促进"5·12"汶川大地震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是应当相信科学,树立信心,尽快地从地震灾害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其次是要继承并发扬巴蜀祖先面对重大灾难时所焕发出来的极为强大的再生力,重建我们的美好家园;再次是要正确认识四川人的性格特点,除了大众公认的轻捷、聪慧、闲适、幽默的性格之外,四川人还有勇武倔强的一面,这是今天我们重建家园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最后,我们要将灾后两个多月来所表现出的"雄起"精神继续发扬下去,在擦干眼泪后微笑着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239.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的四川是俊杰辈出的时代,形成了四川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一是新式教育在四川的崛起,二是西方文化深入内地,三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四是大量移民融人并发展了巴蜀文化,五是四川人才走出夔门,在更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几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促动,从而推动了闪光的四川近现代历史的迅速发展。分析这些原因,对今天也是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240.
文章从政治、地理、经济、人文背景等方面探讨了巴蜀文化的特征和人才兴盛的原因.巴蜀地区自汉文翁兴办教育以来,教育和科技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有利形势.巴蜀地处西南边陲的盆地之中,当然有封闭保守的弊端,却也因此而较少受中原逐鹿、干戈扰攘的冲击,社会较为稳定,经济也颇繁荣,是人才生长较良好的条件.此外,四川人口流动性强,迁徙特征明显,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并带来了外地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