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39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四川社科界》2010,(1):50-53
1、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由中心组织四川学术界各方面专家撰写、段渝教授任常务副主编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巴蜀文化系列丛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本套丛书共计10卷、300万字,于2001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涵盖巴蜀文化史、巴蜀考古、巴蜀哲学史、巴蜀文学史、川剧艺术、巴蜀科技史、  相似文献   
292.
《四川社科界》2010,(1):44-47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一直影响到今天。本期学科建设栏目重点介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优长学科——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93.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指导性要求里,明确阐释了要坚持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发展,结合巴蜀地区富饶的文化资源以及精神实目标宗旨、价值导向与社会地位功能并形成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赋能”的良性循环,实现增强川东地区文化自信自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94.
康熙二十二年(1683)闰六月,方象瑛奉命典试四川,留下有关巴蜀的日记、诗歌及游记。日记关于巴蜀的内容主要是巴蜀自然形胜、人文古迹及巴蜀历经战乱后,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的情况。巴蜀诗歌则大致可分为写景咏物诗、感时伤乱诗、凭吊怀古诗三类,佳作颇多。方象瑛巴蜀记游文情景理兼具,同为奉命典试四川而遗佳作,后人多将方象瑛《锦官集》与著名诗人王士祯《蜀道集》同列论之。  相似文献   
295.
《南都学坛》2015,(3):22-27
巴蜀地区存在一些与典型巴蜀文化不同的文明,这些"异质文明"的来源问题成为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考古资料研究证明,巴蜀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与甘青地区的古代文明相关,由于秦人很早就在甘青地区活动,早期秦人可能或多或少对巴蜀文明产生过影响。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甘青地区秦人存在进一步南迁的可能性;二是秦祖蜚廉一族的武装部族特征与巴蜀存在过的"戈基人"相关;三是蜚廉族图腾与蜀中"蚕丛氏"图腾同为虫图腾,二者实为同源;四是蜚廉的石棺葬俗是唯一见于文献记载的,且秦人精湛的冶铜技术,则为巴蜀古文明中大量使用石棺葬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96.
在战国诸侯争霸谋求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巴蜀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及丰富的物产而为秦王朝所认知与重视.在据武力吞并巴蜀之后,秦王朝先后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诸方面对其加强治理,施行更化.此举措不仅保障了秦在成就其帝国霸业的过程中拥有巴蜀这一大后方,而且亦推动巴蜀民众对秦中央政权的认同与归顺.  相似文献   
297.
严铭 《学术探索》2015,(3):97-103
范成大是个有心人,他在宦游四方之际,总是饶有兴味地用诗和笔记将其观察到的各地风物、民俗习尚客观实际地描叙出来,发挥着诗、笔记书写文化的功能。本文主要通过范成大的诗和《吴船录》来解读他对巴蜀地域文化的关注、肯定和欣赏,说明范的热情和实录精神对于保存中国十二世纪巴蜀地域文化的巨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98.
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创建,其自然成为华夏的“具体化、政治化象征”.在其治域下,地处西南之隅的巴蜀也开始了华夏化进程.通过“开土列郡”,巴蜀首先从政治体制上跻身华夏帝国行政序列;随着秦汉对巴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更化改造,巴蜀民众渐趋“染秦化”,“好文雅”,从而逐渐与中原习尚、主流文化趋同;随着政治文化上的认同,巴蜀族源谱系亦发生变化,“黄帝”后裔的族源建构推动巴蜀从血统上完成华夏化.华夏化的巴蜀成为中原与西南夷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9.
胡易容  杨登翔 《天府新论》2021,(6):封二-封三
近年来,四川大学“巴蜀图语的符号谱系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课题组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巴蜀符号的研究做出了极大扩展。团队在继承川大自徐中舒先生以来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将现代认知生物学和传播符号学理论与巴蜀符号进行了有机结合。人文传统与前沿科学方法的跨界结合极大地扩展了古文字研究的视域。从前巴蜀符号的讨论多基于研究者的“猜想”,往往各说各话;而在脑电、脑核磁等实验设备的辅助下,研究者可以从大脑反应、激活脑区差异的实证角度对巴蜀文字的性质和表意机制做出探讨,并能一定程度越过“解读”的困难,将巴蜀符号与人类史上多种早期文字进行比较和对话。目前,研究团队已建成学界首个巴蜀符号数字材料库和国内一流文字认知实验室,在认知科学前沿与古文字研究结合的道路上迈出坚实脚步。  相似文献   
300.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自动自觉的文化向心和归趋意识以及特异独立的文化品格的建构。邓经武先生新著《二十世纪巴蜀文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自觉意识下的对巴蜀文化(文学)的独特阐释。本书虽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然而言说背景却远远超出了文学一域,其精神旨归始终与巴蜀文化之根紧密相连。意大利批评家文杜里把丹纳的艺术史称为“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我们也可以把本书称为“作为文化阐释的二十世纪巴蜀文学史”。本书《绪论》部分首先从生态地理、经济状况、政治改革、宗教观念、艺术风习、社会心理诸方面论述了巴蜀文化的发生前提(第一自然段)和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