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多家注译本,间有不明或不妥之处。本文检出"传飱"等五则,训释如次:"贺"本义为"加",文中同"和",附和义;"传飱"指传达有关进餐的命令;"辍耕释耒,褕衣甘食"目的是劳军,不是及时行乐;"学道谦让"的"道"并非指道家,实为"谦让之道";"庶几哉"连上为句,陈述主体是"韩信的后半生及其结局跟前半生"。  相似文献   
52.
《桃花扇》与史实的巨大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桃花扇》中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恋爱问题——的具体考证,以证实剧情与史实的乖离。  相似文献   
53.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廷(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汉人世侯的大部分军队镇戍在河南和江淮一带,征伐南宋。蒙古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将世侯军队分割在不同战线,以分解其兵力。忽必烈征战阿里不哥时,将史氏、张氏、严氏等河朔山东大藩军队中的精锐改编到他的武卫军中。汉军久从征伐,率皆困敝,且损失严重。随从助军的世侯所拥有的军队,不足以作为他们割据的资本。元世祖在平定李?之乱后顺利罢侯置守,与汉人世侯的征伐镇戍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54.
明月熙 《学术论坛》2012,35(4):103-106
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太过于脍炙人口,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亦因此剧而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对于侯、李一见钟情之后便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已成为读者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侯方域在诗文中关于与李香君情事的记述很少,也并不悱恻动人。《桃花扇》戏剧角色的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侯方域、李香君情事的正确认知,人们往往将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体,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侯方域的道德品质,造成对其本人的先入为主的曲解。而侯、李情事的真相如何,后续又有怎样发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识究竟是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还是因年少风流,在金陵的一段秦淮故梦罢了,这是辨析历史真实和戏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5.
箕子与朝鲜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箕子与朝鲜的研究,当前主要有今朝鲜平壤说和我国辽西说。平壤说源于东汉郑玄、应劭、高诱等注,为今之通说,而辽西说为后出。通过对史书记载和考古遗存的研究,我们认为“箕子适朝鲜”在辽西;真番、朝鲜在辽东;燕伐朝鲜,朝鲜亡入海(今朝鲜半岛),为“乐浪朝鲜”。箕子、朝鲜侯的迁徙以及朝鲜王准亡入马韩,与在不同时期发生的政治、军事事件是相关联的。对箕子与朝鲜的研究,重在从史实中探讨真象,提出一系列与通说不同的见解,供研究时思考。  相似文献   
56.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7.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58.
59.
60.
“庄周贷粟”是庄子的经典故事之一。其中若干问题值得重新思考。其一,庄子往贷粟的监河侯非魏文侯,也非监河工官。从当时侯爵及司水官制出发,结合庄子与魏惠王交往,及惠王迁都大梁后大力开发黄河水利,监河侯应如章太炎所说为魏惠王;其二,战国贵族养贤背景下,惠王“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的许诺非全是虚言。但因与庄子无利害关系,也有明显简慢之意;另外,君“馈粟”于士人是当时养贤之风下的常事。庄子坦然贷粟,又与其“人间世”的入世心态有关;最后,“道中失水鱼”之喻,表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无待”与“人间世”不能“无待”的矛盾。尽管如此,庄子仍以“逍遥游”包容、化解“人间世”产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