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特定传统,循吏既肩负了一种特定的"官"之职责,又扮演了一种独特的"师"之角色。在地方行政活动中,循吏通过其"官"与"师"的角色互动,积极推进了地方风化。由此,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个特定渠道,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伦理发展的一个特定向度。  相似文献   
22.
《老子》从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把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道"的"自然"、"柔弱"、"无为"的本性推广到人类社会,化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而不争"的为官之德,而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则可以说是具有《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的典范。"道"是万物生发之本,而"为而不争"的道德则是官之所以为官的内在根据。离开了"道"万物会失去生发之活力,而离开了"为而不争"的官德,官员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走上邪路,社会则陷于不治。《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论与司马迁的"循吏"都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3.
循吏群体形成于汉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亦师亦吏"的双重作用。循吏"亦师亦吏"的角色定位渊源有二:一是儒家"以教为治"的治理思想,二是"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二者均滥觞于上古三代,并在后世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在社会治理中,汉代循吏通过礼义道德教化、发展地方教育、整顿社会风俗等方式将"以教为治"的观念付诸实践,这对于稳定乡里秩序和促进蛮夷边地对汉帝国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循吏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对当代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
夏孙桐为撰修《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清史稿》编纂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赵尔巽、柯劭忞、缪荃孙等人身上,夏孙桐的作用则湮没不彰。夏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修纂《循吏传》、《艺术传》和嘉道咸同四朝《列传》;拟定《清史稿》"循吏"、"忠义"诸传纂修体例和"列传"书法凡例。  相似文献   
25.
北宋前期的循吏,大多政绩出色,在发展农业、稳定治安、防灾赈灾、改善风俗、出使邻邦诸多方面颇有作为,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究其原因,除了统治者的提倡与选拔,也与士大夫自身的修养有关。  相似文献   
26.
27.
李江华 《领导科学》2012,(33):24-25
"循吏"与"清流"是在中国历史政治中贯穿始终的两种势力,从古到今,对这两类官员的使用是所谓帝王之术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者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领导者的素质、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直至影响到整个党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着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者既要当"循吏"干部,也要当"清流"干部,更要用好"循吏"、"清流"干部.  相似文献   
28.
在汉代司法实践中 ,由于把儒家的政治思想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审理案件过程中 ,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儒家化的司法审案模式。  相似文献   
29.
光绪朝平阳县令汤肇熙之《出山草谱》,全面地反映了基层地方官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并透露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在地域整合的意义上,现代因素渗入之前,儒学意识形态已经失灵。商业的发展使得"士"在地方社会中失去了重心的地位,作为儒学"肉身"的士人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已无法发挥教化"愚民"的职能。在社会组织方面,宗族内部联系纽带松弛,原先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被其他社会组织所替代,从而丧失了其在地方社会中的"独尊"地位。与此同时,地域社会出现了高度组织化倾向,地方社会各群体间展开剧烈的利益争夺和权力角逐。地方秩序的维持须借助县令的力量,地方官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统合力。  相似文献   
30.
陈鹏年出生于湖湘学派发祥地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出仕后清廉奉公,勤政爱民,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性情刚正,勇于任事,敢为人先;屡进治河方略,深受朝廷嘉许,最后积劳成疾,逝于工所;一生手不释卷,博学多才,长于文翰,著述甚丰。他是继明内阁大学士、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之后,湖湘又一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