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71.
在民国初期近代意识形态领域革命中,黄兴积极致力于近代伦理道德建设。他既反对全盘否定传统“忠”德,亦拒绝简单移植,而是强调立足于国情,融合中西伦理之精华促其近代化。近代“忠”德的核心体现为“忠于民国”,具体落实在重公轻私、重义务轻权利、遵守法律、践履民主精神等方面,并身体力行,积极在民国政治、财政建设中加以贯彻。其努力虽因民初复杂国情未能达到预设目的,但这一思想对后来五四时期更大范围的道德革命勃兴起到重要的思想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72.
何涛 《南都学坛》2002,22(4):61-63
怨与愤都是指人在同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产生的情感,司马迁肯定了这种情感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将作家创作的动机归结为“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正是对“发愤”的最好解释。如果说“怨”侧重于抒情在创作上的表现,那么“愤”就是作家创作的动力。“发愤著书”说的提出与司马迁的遭遇及其对“立言”的重视有关。在汉儒们提出“怨而不怒”的抒情标准情况下,此说大为珍贵,在理论上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澳門民法典》為澳門五大法典之一,影響到澳門居民生活的各方面。然而,細讀該法典會發現其中在語言和法律上的许多錯誤和不妥之處。本文就一些典型例子,從中、葡、英三語的對比上加以分析,以期引起有關的重視與研究。  相似文献   
74.
文学家的人生遭遇与创作才能之间的关系,是文学批评史上一个被长期思索和反复讨论的话题。清初诗人廖燕,在扬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愤气说。这一观念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他所总结的文章写作的"三后"说,即"患难后,病后,贫无立锥后";同时,他认为,"愤气"的形成和发泄,不仅与人的身世遭遇相关,而且与人的才情有更直接的关系,由此提出了才情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对于传统的"穷而后工"的诗学命题提出了修正。  相似文献   
75.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关于"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意识是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群体特征和人性,而又必须在群体生活中被构成的一种人类现象。孝与慈、礼、仁、忠联系密切,相互构发。依据伽达默尔关于"历史理解的真正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的见解,分析了"孝"思想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一般以为,孔子在忠孝冲突时主张"孝"的优先性。本文通过分析孔子时代忠孝冲突的典型事件,考察了当时的精英以及孔子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特别是孔子在《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论狱"中强调"忠"(或说对"孝"限制)的态度。本文认为孔子在忠孝关系问题上并非单向度强调"孝亲"的优先性,而是语境化的"时中"处理。  相似文献   
77.
同样的文化渊源却因环境的不一而有不同的内涵。“忠”与“义”虽同属儒家文化的内容,却在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中国,“忠君思想”是贯穿中国古代的至高思想,在“忠君思想”一统中国的年代,能与之稍作抗衡的是“江湖义气”,但“忠”始终凌驾于“义”之上。在日本,同源与儒家文化的“忠”与“义”虽然在字义上与中国并无太大区别,但武士的“义理”却经常可以凌驾于“忠”之上。  相似文献   
78.
儒家强调“忠”,要求人们能够与人忠、与己忠,但只有通过“信”才是可能的,因为尽己之性才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对别人忠,首先要有信于人,竭尽全力,信实可靠,让人放心,让自己安心.有信于己,才能见信于人,不信则不足以爱人.通达自己,则一定能够忠于天地万物.信在言与行、主与客之间发挥一种统一和联结的作用,它打通本体与工夫、消除物我,因而既成为尽忠的一项修持工夫,又是人之为人所应该守护的根本.忠信统一,合德并称,而可通达天道自然.  相似文献   
79.
当对赌协议进入履行阶段,目标公司只能以减资方式履行回购义务势必会侵害到目标公司的分配自由,因此,公司法需明确资本维持原则的双重含义,得以在保护债权人的同时,归还目标公司本应享有的分配自由;投资者与原有股东间以合同的形式对各自权利、义务的安排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要不具有负的外部性,外力不应加以干涉;目标公司董事会对合同义务的履行并不影响其在忠慎义务下对其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针对股权回购式对赌的履行问题,公司法可从资本维持原则的准确运用、合同自由的充分尊重和忠慎义务的切实履行等三个层面,合理平衡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相关利益。  相似文献   
80.
原始儒家忠道观念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是爱国与忠君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权利与义务平等、抑君申民等内容。但是,原始儒家忠道观念的初衷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因为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正是这些疏漏给了后人篡改原始儒家忠道观念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