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88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2037篇
社会学   21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奥瑟罗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代表,有其理想品格,他满怀对人的希望和自信,而这种自信过份膨胀,便成了自傲.这种性格缺陷是悲剧产生的主导因素,伊阿古的作恶则是催化悲剧的第二位因素.英雄人物的自傲性格导致悲剧,不仅符合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理论,更反映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审度与反思.  相似文献   
42.
人类发展和人类社会形态更替过程都包含了悲剧性。只有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现实的悲剧性,并想改变自己的生存困境,悲剧意识才可能形成。悲剧意识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在某些人物身上的那种“无为而为”的心理倾向,即某些人明知他们将来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失败(实际上也会失败),却仍然锐意去追求、奋斗、牺牲的心理趋势。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困境;二、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超越、应战的精神。西方文化决定了它的悲剧意识表现形态,西方人的悲剧意识表现得深刻、彻底,中国文化决定了它的悲剧意识表现形态,中国人悲剧意识表现得浮泛、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43.
本通过对于连和盖茨比行为与心理的分析,对这两大名学人物的性格进行三方面的比较,揭示出两的个性差异,并探讨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44.
关汉卿杂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为女性 ,而且有悲剧有喜剧。但是无论悲剧还是喜剧 ,在其中的女性人物身上都闪烁着斗争与反抗精神的光辉。无论是冤屈感天动地的窦娥 ,还是勇敢机智的赵盼儿 ,美丽聪慧的谭记儿 ,全都寄寓了底层人民的理想 ,同时也鼓舞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底层人民反抗强暴 ,争取公理的斗志。  相似文献   
45.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3,24(1):76-79
黑娃是《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作品成功刻画的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悲剧形象。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其二,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  相似文献   
46.
《儒林外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定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精神史。书中所表现的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实际上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他们灵魂受害颇深,甚至到了麻木和不觉醒的程度。科举制度甚至使好端端的青年蜕化变质,令人怵目惊心。作者刻划的某些理想人物,缺乏生活基础,显得苍白、无力,这主要是缺少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47.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8.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李白安陆干谒、供奉翰林和从王米行动的分析 ,指出了诗人参政之所以失败 ,其主观原因是政治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政治才干和嗜酒纵疏 ,客观原因则是玄宗后期厌倦朝政、沉溺声色、奸相专权及政治日趋黑暗和朝廷不再真正重视人才。  相似文献   
50.
张石山笔下丰满鲜明且具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深受封建影响,并于无意识间加于旁人;想要挣脱旧思想的束缚、追求新生活,但以失败告终而默认封建家长所安排的生活;誓死反抗封建权威,尽管有情人终难结连理,但依然不改初衷、生死相恋。不管这些女性如何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但最后却是以悲剧告终。其悲剧根源,就在于地域环境的凝滞闭塞,以及由此而生的封闭保守的封建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