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摘要】邓演达在国民党“二大”上,讲了胡汉民的很多好话,这使胡汉民在廖案后在声望的低点又迅速上升,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这篇文章还讲了何香凝给邓演达的信,以及武汉反共后广州国民党报纸对邓演达的一再攻击的问题。[关键词】邓演达;何香凝;胡汉民;戴季陶;国民党“二大”  相似文献   
32.
蒋介石和戴季陶早年都曾投身于民主革命大潮,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有所贡献。他们后来却先后背叛革命,在政治上相互提携,在理论上同流合污。这与二人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是,戴季陶尚有一些民主主义的政治追求,蒋介石却强调极端专制独裁。这与其个人基本属性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3.
本文收集整理了戴季陶组任中山大学委员长、校长4年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和沈定一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星期评论>为中心,分析研究当时国民党人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在众多的关于戴季陶的研究中基本上都会将<星期评论>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观点是由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或戴季陶受命创办<星期评论>.那么,<星期评论>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而以<星期评论>为阵地的国民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全体又是怎样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去的呢?本文以孙中山、戴季陶及((星期评论>时期为主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35.
王锐 《江海学刊》2023,(5):216-226+256
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古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与君民关系的认识,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晚清以降,随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新诠释层出不穷,这固然与时人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理解有关,更与近代以来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在中国大地上的竞逐密不可分。无论是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极大的梁启超,还是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官方意识形态代表人物的戴季陶,都将民本思想作为表达自己略显保守主义政治主张的重要凭藉。对此,国民党内具有批判意识的理论家陶希圣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嵇文甫,都对民本思想本身以及假借民本思想宣扬精英政治的做法展开批评。  相似文献   
36.
戴季陶的早期国家思想与笕克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季陶的早期国家思想中包含着较多的时代因素。在理论上他的国家思想直接来源于他的日本老师笕克彦。他信奉笕克彦的自由意志说,否定国家契约说。他认为后者缺乏现实的依据。戴季陶在吸收笕克彦的国家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照抄,在国体和国家目的等方面,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民初的思想界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7.
孙中山去世后不久,"戴季陶主义"就问世了."戴季陶主义"的产生,是国民党反共的客观需要,也是国民党试图完善三民主义的尝试."戴季陶主义"既为国民党反共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日后国民党改造和利用儒家思想,完善其意识形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戴季陶早期文化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党的思想家戴季陶曾有过一段“热心于革命、正义与改革”的历史,即青年戴季陶时期,这主要是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问题的论战中(主要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曾提出一些比较进步的主张。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对戴季陶的早期文化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9.
李洪河  阎海涛 《理论界》2006,2(1):175-176
五四时期戴季陶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出发,鼓动与宣传五四运动,译介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揭露与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较为进步的思想与认识。  相似文献   
40.
文章论述分析了其制定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剖析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当时社会、政治活动需要及政要人物推动下,在《礼制草案》的基础上,经过礼制谈话会和北泉议礼,制定了《中华民国礼制》。由于当时种种原因的影响,该礼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有迷信、繁琐、不合时宜的弊端,等级思想严重等。但是其进步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内容对礼仪名目、仪节进行了简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吸收了西方的礼仪,呈现与国际接轨的趋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条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