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针对胡宏于善端发见时察识以识仁的说法,朱子表示了质疑,通过对心之认知功能的辨析,他否认了心体反观自体的可能,从而翻转了程颢所提出的“学者须先识仁”之于心上识取自身完整结构而上达仁体的简易、顿达之工夫路径。但在朱子,道德活动的依据依然是仁体、性体之发动而呈现于心体之道德意识,心体之知可以片段、分立地呈现此仁体流行之义理。在朱子之义加持、即物推明的致知过程以及力行不懈的道德实践中,朱子之心体亦在实然上与仁体流行贯通为一。朱子将程颢、胡宏之识仁工夫翻转为渐进、积累之致知,遭到了陆、王心学的驳斥。究其实,在于朱子认为心只能在内容上发见仁体之流行,而非能够即机制即内容地肯认心体即是仁体之于穆不已之流行,以达到即本体即工夫而消解掉主观之工夫努力。经过朱子与陆、王在工夫上的两次翻转,理学工夫上的识仁与致知经历了二者的统一到割裂并再次统一起来的过程。理学文化中两种工夫路径的辨析、争论,实则显示了理学中合理地存在着奠基工夫与成就工夫之完整的下学上达的为学之方。  相似文献   
82.
黄鹤  路日亮 《国际公关》2022,(3):152-156
朱子学富含人生哲学、道德教育论,"居穷理"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不仅对后世中国,也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来说,朱熹"居穷理"的道德教育思想偏向于"向内用功",而其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学者结合本国国情将它改之为"向外用功"型道德修养方法,这种因地制宜式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也影响了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83.
"沙门议"的圆满解决与"礼仪之争"的不欢而散,共同昭示了一个主题:一种外来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之下,走多元融合之路.同时启发我们,在文化发展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坚持所谓"普世主义",并认为这种普世性要由欧洲和基督教文明国家输出的想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4.
论西周的荒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是荒政制度的形成时期,在《周礼》中已经把“荒政十有二纪”作为“聚万民”的手段,提高到“政令”之首的重要地位。“天保民”是荒政的理论基础。《周礼》中的“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奠定了后世荒政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85.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6,27(5):129-132
对<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词"卿、君"等考察,并结合对称代词在<尚书>、<诗经>、<论语>、<左传>等文献中出现的数量和指称对象的变化,我们发现"尔、汝",战国以前称及尊长卑幼皆可,自战国始,"尔、汝"只能用于尊长对卑幼,魏晋六朝则更为讲究,"你"取代"尔、汝"之后,这种用法也承袭下来;秦汉常用的对称代词"女(汝)、尔、乃、而、若"等,魏晋六朝时期基本以"尔、汝"为主;与上古相比,魏晋时期对称词数量更多,使用更普遍,且大多具有指称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86.
华夏古典政制是德性政制,即道德与政制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体现在周礼体系中。但到春秋时期,"位""德"分离,"德"失去了自身的根据,于是必须为"德"另寻根据。孔子将周礼之义概括为"",以区分礼仪与礼义,并在礼上加"仁",以"爱人"为"仁"。孔子既以仁德基于内在心性,于是相对于"位""德"合一来说,孔子的"位""德"仍然是分离的。孟子于礼下加让,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孟子区分了现实世界中实有之位与依据每一人之德行所应有之位,前者孟子称之为"人爵",后者称之为"天爵"。理想的秩序是"人爵"应以"天爵"为依据。由此,孟子重新恢复了"位""德"合一,只是将原来的以"位"定"德"颠倒为以"德"定"位",从而将王朝政典建基于人心。孟子由此推导出新型的"德""位"合一的政治原则——仁政。汉代察举制即是本于孟子之学以"德"定"位"的政治制度,由此奠定了华夏二千年德性政制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87.
88.
正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青史留名,而在个人修养方面,因自幼受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赋会吟词,还修书题画,几乎无一不能,故有"性契义爻,学贯仓史"之喻。诗:主与存诚乾隆一生极爱作诗,他曾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这样勤耕不辍的吟咏,致其御制诗总计有42613首,远远超过了大诗人陆游的9000多首,甚至与《全唐诗》收录的48000多首可比肩。乾隆诗在数量上无疑是首屈一指的,那么从质量而言呢?他的诗追求典故的精细使用和对  相似文献   
89.
""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思想在周初就已出现,在先秦儒学中得到发展,之后在宋明理学中内涵不断丰富,程朱在以往思想的基础上深化了""的思想。二程赋予""以"诚"、"持"的含义,朱熹对此进一步加以阐释,将"主涵养"作为自己的修养方法,通过个人的修养工夫来体悟天理,以达到圣人境界。通过程朱的阐释,""成为理学中重要的修养工夫,""的思想在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更进一步的确立。  相似文献   
90.
在晚清民国经学中,曹元弼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曹元弼遍注群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而在他的经学思想中,他通过注解《孝经》,为其经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继承郑玄的思想,认为《孝经》是六经之道的总汇。在曹元弼看来,六经之道,在于人伦,而《孝经》恰恰提供了这一人伦思想的核心。同时,他认为通过《孝经》中的“爱” 与“”,可以贯通百王之道,六经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