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0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413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文艺学发表高见,并以此为"唐风汉韵"再献上几份"锦绣斑斓"。当代文艺学已经不满足于"李白杜甫司马长卷",但在这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代,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我们所重构的礼义春秋能够和世界接轨。"重新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不但意味着我们应该有"走为麒麟飞为鸾"的自由心态,而且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有"秋风谬掌花柄权"的机制和氛围。古代长安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辉煌,当代中国的文化气候正在召唤着更多的辉煌。从思想构筑上说,纯粹的传统的中国的文艺学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说文艺是距离潜意识最近的意识形态,那这种潜意识的通俗化说法就是魂魄。重塑文艺学魂魄的途径之一是用"究天人之际于文本"的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审美历练,用"通古今之变于语根"的方法来深化我们生命的意义。文艺学的当代建构中还有许多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见,我们期望以此"沧海之一粟"而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2.
目前学术界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反本质主义问题的争论一直未能停止。究其原因,反本质主义论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学理论过分依赖哲学,受其影响而丧失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基础与自身理论的合理性。文学理论中本质主义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受哲学影响,文学理论过度发展其理论品格的一极,在脱离创作实践中放弃了实践品格的追求。当下文学理论应在保持其理论品格的同时,突出其实践品格,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提高理论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23.
24.
周海玲 《天府新论》2010,(1):147-151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编写是从话语分析的内部分析体系走向对文学历史和社会性的外部分析体系,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为本位;杨春时的《文学理论新编》则建立了主体间性的文学理论,以主体间性、文学的超越性审美本质构成文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两个版本的文学理论写作凸显了现时文学理论教材写作中的体系冲动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文学理论历史语境上的巨大差异,两本部教材未能贯彻好自己的学术思路,显示出体系建构冲动下的左支右绌。在文学理论的教材写作中,如果真正能够关注到现时的文学现状和生活现状,关注到文学理论本身的观念和概念已经发生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转化,文学理论的体系化冲动也许不会变成盲目的冲动。  相似文献   
25.
马晶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14-115,118
文学理论课因其理论性较强,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不受学生欢迎。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这种不受欢迎的现状。比起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能提升课堂信息量,展示经典作家和杰出理论家的评论和文学作品片段;能通过声音和图像媒体功能增强课堂吸引力;能通过边讲边演示和建立逻辑结构体系等方式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26.
"文学在场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出场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其聚焦的问题谱系、相对稳定的研究理路、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标识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文学在场学对文学理论研究的最大启示在于研究思路的更新,即运用"两大地平线、四个模块"的研究方法,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文本如何在历史语境的转换中,重新建构其出场逻辑、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文学在场学对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运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在场的"反常事实"的阐释,以探寻文学史演进的相关规律。文学在场学对于文学批评研究而言,重在探寻文艺思潮的出场路径、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家的出场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学在场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涉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情况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述评,亦兼及90年代中晚期至新世纪"教材建设"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评价。涉论教材34部。  相似文献   
28.
文学的运动形态、理论形态和创作形态应似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三大板块”;在文学史的结构网络中文学运动形态可视为“史线”、理论形态视为“史魂”,而文学创作形态则是“史体”。  相似文献   
29.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30.
文学活动世界的四元理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是一切文学理论研究的学理依据.欧美文论界通过对这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依次研究,相继提出"世界中心说"、"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读者中心说".这些学说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在片面强调某一"元"为中心的同时,往往排斥了与其他"元"的逻辑关联和阐释互动,消解了其他"元"的学理价值,使这些学术成果都具有一定的偏颇性.以文学理论结构学的视角,应该重新调整文学活动世界的变化规则不是将"中心元"和"边缘元"对立化,而是使它们为整体效益而通力合作,激活各自的学理潜能,走整合同构、协调互补,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