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文学教学中,文本阐释占有重要位置,却往往被教学人员忽视,以为无关宏旨.文章强调贴近文本,以文本细读为路径,借鉴“新批评”理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何其芳《画梦录》与革命的联系之有无,北岛诗歌《一切》、《回答》中的悲观与乐观、绝望与希望的转换,张爱玲与李安的同名作品《色,戒》的情与性、色与爱的内涵与异同,从恢复感觉、理解含混、体贴文本三个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阐释,解答围绕上述作品产生的争议,深化文本阐释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62.
英美新批评在美国曾风靡一时,成为文学研究中独步天下的唯一范式.可以说,新批评是一种保守的理性主义文论,它力图为文本设定一个稳固的价值标准,其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都格外强调"秩序",这使之成了适应当时美国学校文学教育的模版,给人们提供了规避政治风险的途径,又让背景各异的学习者充满了研究文学的信心.保守而理性的新批评迅速占据学校讲坛,成为高等教育体制的一部分,而新批评的体制化选择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和繁盛.然而,这种体制化也成了新批评的双刃剑.其片面化的理论主张和僵化的体制困局最终又葬送了自身前途.分析新批评的体制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献识这一流派.  相似文献   
63.
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新批评对叶嘉莹的影响和启发最为明显,促使她在研究中始终关注文学作品,始终注重文本分析.新批评也促发了她对中西文论的对比和反思,并发现了二者各自的短长,从而调和中西、取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叶嘉莹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国内的古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主张,并做出简要评价。第一部分着重阐述新批评的两个前驱,艾略特和瑞恰慈的观点,以及其理论对后来者的影响;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新批评的诸种概念,并具体分析其对前人传承超越和自身历史局限;最后则归纳出新批评派的基本特征,并做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65.
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对两者的文本现进行比较,通过文本在这两个批评流派中所指涉的范围、所起到的作用度所产生影响的不同,揭示出两者在理论宗旨、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上的差异性,从而证明,文本观是其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折射,又是形成两者不同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深层原因,以文本观为中心展开批评流派之间的比较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6.
精读理论 细释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地介绍了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派在中国文学研究上的运用。笔者认为,这两派的方法是研究中国文学入门的方法。这样,可以训练学生自动地去独立思考,使他们不必依靠前人的评论去绎解文学作品,进而打破那阵陈相因的死框框。  相似文献   
67.
文学研究一般是以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为本体,而新批评派研究文学的侧重点则在于作品。细读是研究作品的方法之一,也是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文本为中心,用语义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并强调文学作品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其每个部分影响着整体,同时也接受整体的影响。分析李清照词《武陵春》,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细读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8.
从《新诗戏剧化》的生成背景、作者的知识构成入手分析它接受英美新批评影响的可能,再从整体批评观念的转换及诗歌创作的具体技术层面,剖析以艾略特等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新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译介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0.
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虽被其后出现的更新的批评理论所取代,但是面目各不相同的批评理论仍带有“新批评”的诸多痕迹。当前,西方批评理论走到了一个关口,重访“新批评”的起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是对“新批评”的遗产做出一次重估,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更好地看清西方批评理论的整体走向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的最后着重讨论了卡勒的近著《抒情诗理论》如何再次聚焦“新批评”最能发挥优势的诗歌领域,并指向了一种超越当代批判理论而又不同于“新批评”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