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5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52篇
管理学   939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290篇
人才学   126篇
人口学   129篇
丛书文集   2545篇
理论方法论   580篇
综合类   4631篇
社会学   700篇
统计学   130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853篇
  2013年   791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683篇
  2010年   640篇
  2009年   655篇
  2008年   885篇
  2007年   525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人性视角     
人们看问题总有一个视角。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结论。视角的本质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一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看问题的视角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眼下媒体经常发表一些体现人性视角的文章,这些文章看起来像小题大做,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52.
特稿     
《社区》2004,(19):10-17
  相似文献   
53.
我们在文化战略上应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在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广纳天下之精华,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未来的世界必将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或统一,也就是东西文化精神的结合、融合和整合。  相似文献   
54.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我国“天人合一”学说认为自然万物之问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应该说这种关系的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概念,因而早在古代就已形成朴素生态学和重视生态和谐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内容相整合,提高环境意识,以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建21世纪的绿色文明。  相似文献   
55.
城市粗鄙者     
骆爽 《社区》2002,(12):57-57
炎炎夏日,城市里的居民苦于酷 暑,这时就有少数男的,顾不得文明、尊 严,光着膀子在街上窜,更有个别开小 车的,居然也光了膀子。北京人戏称这 类糙老爷们儿叫:“膀爷”。北京一家报 纸还专门辟出一个栏目,让读者投摄影  相似文献   
56.
险点变景点,荒滩成外滩,江城显山露水。山拥水抱之中,武汉人正细细品味着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7.
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法律的立法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传统环境立法,在目的性规定方面往往表现为过分注重环境的资源属性及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它环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对我国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修改环境法时,应首先树立现代环境法目的,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尊重自然的权利,确立生态本位主义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58.
《疯癫与文明》,全称《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 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博士论文。它使福柯一举成名,脱颖而出,成为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新名人;它也是后来著名  相似文献   
59.
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来关注和审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人类应站在“生命中心主义”乃至“自然中心主义”的立场上,重建人类价值观并使之融于美好信仰追求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并使之融于实践,走生态文明之路将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0.
日知先生与"封建主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是为现代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学界就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限界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至50年代中晚期最终形成了三大主要学派,即所谓的"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以及"魏晋封建论"."50年代初,苏联史学界关于古代东方的研究成果较多地介绍到中国来,一部分中国学者开始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探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逐步形成了魏晋封建论的系统见解."[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