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马克思把"艺术生产"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把"艺术生产"看作成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把文学和艺术看作对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规律和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本雅明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中得到了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和物质生产有着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生产活动和过程,把艺术创作等同于生产,把艺术欣赏等同于消费,强调艺术创作技巧的重要性。马舍雷在受到马克思和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的影响下,提出艺术生产所带来的只是一种产品,区别于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时所带来的具体事物,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区别于宗教,任何创作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生产。  相似文献   
32.
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观念与他的认识论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发端于康德认识论哲学和黑格尔主义的批判.本雅明的星座、碎片和差异性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反对形而上学的传统.星座化的方法运用到历史领域形成的历史的辩证意象方法论范式,使本雅明看到了过去的历史事件都是辩证的,既是废墟又包含着意义,未来就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汇聚的"当下"的历史时间观念.摆脱了现代线性时间的虚幻流逝状态,为理解人类本质历史和现实生存提供了意义指引.  相似文献   
33.
马克思通过"解释世界"的纯理论学说形成了一种具有批判性、审视性、行动性以及实践性的理论精神,这种精神旨在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他也对毫无审美性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批判。而本雅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对于技术操作之下毫无审美意趣而仅是机械复制下进行快速传播的大众文化延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其进行了批判。在研究马克思和本雅明的审美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对比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丁燃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9-241+248
与同时代西欧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所不同,本雅明既反对以实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以激进政治和历史进化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他用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化思辨”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本雅明将“潜存的超验意志”纳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主张以批判性、反思性与非体系性的意象化思辨,激发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大众和无产阶级重新认识共产主义,突破历史宿命论,将革命契机置于当下,使共产主义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聚合形式,完成人类解放之道路。  相似文献   
35.
本雅明的"灵韵"(Aura)思想富于暧昧性与含混性。"灵韵"虽不是本雅明的首创,但却是在他那里发展丰富起来的,在视觉文化的关照下,其"灵韵"(Aura),呈现出两种特征。其一",灵韵"在时间上的视觉关联性特征;其二",灵韵"在空间上的视觉距离性特征。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机械复制更加突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图像化,然而"灵韵"还是变相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36.
本雅明作为空间批评的先驱备受都市文化研究者的推崇,其对巴黎拱廊街的研究被视为都市文化研究的典范。在自身独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本雅明受到超现实主义的世俗启迪和方法论影响,从拱廊这一物质性文本出发去阐释现代性,开启了空间批评的物质性维度。他对现代性的物质性阐释,蕴含着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与犹太神学的愿望以及对破碎的总体性的修复,进而实现对历史总体性的救赎与回归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7.
本雅明,曾被苏珊·桑塔格赞美为“现代文化的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坎坷,虽然屡受磨难但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虔诚。他的思想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启发下他发现了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并提出“艺术政治化”的设想。而技术这个话题也成为了本雅明理论体系中极富争议的存在。  相似文献   
38.
本雅明在提出现代性与抒情的关系问题时,主要以波德莱尔为例,首先揭示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感知方式的巨大差别,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抒情”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功能变迁、传统“抒情”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处境及其如何应对现代性“震惊”体验的两种方式:神会与忧郁。本雅明深刻揭示了抒情的本质及其限度,尽管其讨论仍有不足,但无疑为后来者的相关研究奠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9.
中西对待废墟和垃圾的美学态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废墟及自然废墟怀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情感,西方传统文化对待废墟的美学态度则是否定的.一直至18世纪末,随着卢梭等浪漫主义对历史废墟的感伤发现,西方才开始建立起废墟美学的观念.19世纪中后期以来,波德莱尔和本雅明基于对城市废墟的惊颤发现而对之进行了有力的表现,以杜尚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装置艺术等则干脆直接撷取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作为艺术品的主要构件.近年,对废墟特别是工业废墟进行生态学和艺术学的改造,成为大地艺术等主要的艺术选择,而战争废墟亦成为除工业废墟外当代中国一种具有文化记忆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40.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亦因其在翻译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被公认为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认为,翻译并非要向读者传达原文的含义,译文与原文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纯语言"。本文简要介绍了本雅明语言及翻译理论上的学术思想,从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纯粹的翻译思想能够解释翻译理论中的诸多争论,并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