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作为现代艺术物质现实的技术发展特征为理论出发点,剖析潜存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社会领域的政治意蕴,其理论主题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暗合但有思想的独特性。作者本雅明在散文化的结构体例中,传达出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艺术的革新意义及其潜在的政治批判主题,揭示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政治之间隐显交错的辩证关联。本雅明的理论主题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国美学家本雅明的思想浸透着强烈的现代精神。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启发,他把艺术理解为一种生产方式进而从它与技术的关系来发掘其政治功能。本雅明以政治和革命之名来赞美复制艺术,它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开启了艺术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国最大代表的弗里德里希·杰姆逊称为“2 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评论家之一”[1]的瓦尔特·本雅明 ,以其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著称于世 ,他独创性地提出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分在于“灵韵”(Aura)[2 ]的有无等观点。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灵韵”。但对这一重要概念 ,本雅明语焉未详 ,就像艺术“灵韵”自身特质一样模糊朦胧 ,迷离惝恍。“很多关于本雅明这篇文章(指《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讨论 ,都致力于使他那关于传统和使艺术作品在传统中获得崇高地位的‘光晕’这一概念中的…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在辨析浪漫主义、弥赛亚主义、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回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将唯物主义思想引向了社会文化批判,以此揭示艺术生产的逻辑、主体以及功能问题。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批判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原则,试图阐释艺术革新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理论根源,从而为“图像-视觉”的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提供哲学基础。从视觉文化批判的角度看,本雅明的这一理论既具有阐释社会存在的意义,又重新建构了社会生活与艺术现象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批判,因而体现了一种基于艺术社会学批判的视觉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第一个里程碑,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考查了艺术生产范围内审美经验的重构问题。灵韵的衰竭和震惊的出现使得审美经验日渐贫乏,艺术再也不是宛如神明之物;技术在祛除艺术灵韵的神圣性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建灵韵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成为艺术作品化解生存危机的契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重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艺术政治的革命要求和救赎意图,这成为经验重构的主要目标。本雅明理论为深入思考现代艺术的经验表达提供了独特解说。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表现性关系,他坚持将文化现象纳入经济关系之中,强调艺术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并不外在于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内在于其中,艺术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取决于艺术工艺技术的先进与否,艺术的政治性源自艺术的生产性,在艺术生产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对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本雅明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指出技术发展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更在于指出先进的技术与政治倾向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在这种时代转向和生命隐喻的背后,本雅明乐观地预见一种具有救赎美学价值的未来生命的共同体愿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20世纪新兴科学技术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不断渗入艺术领域,艺术的生产和接受都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征。对于这一转型所引起的艺术功能的变化,阿多诺从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指出机械复制艺术完全为资本逻辑所控制,其功能也随之由原来的独立批判沦落为资本主义的欺骗与整合;本雅明则敏锐地捕捉了机械复制技术所蕴含的革命性与创造性,期望通过“艺术的政治化”来实现新型艺术的颠覆功能。阿多诺与本雅明的观点针锋相对,但理论宗旨和命运又可谓殊途同归。两人的理论交锋奠定了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域与平台,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解放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和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并没有明确地论述过艺术史,他所阐述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他关于影像(摄影、电影)理论的思想。通过梳理"艺术史"与"拱廊街计划"的关系,找到了统领本雅明"艺术史"写作的主题,即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人的感知方式及艺术的功能属性的影响。本雅明的"艺术史"实际上是一部社会变迁、技术演进的艺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艺术的现代转型使得艺术的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艺术开始慢慢从一种高雅艺术转变成为商业艺术或纯粹的一种技术处理。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对技术影响的大众艺术品更是展开了批判。虽然技术造成了传统艺术灵韵的消逝,但技术同时也给现代艺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反思、反叛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提供着艺术的另一种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具体的经验总体。"他认为,这个"经验总体"应该包括较少受到启蒙之光照射的文学艺术领域。在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关系论述中,他指出:讲故事艺术是经验交流的最有效形式;经验在故事中的呈现仰仗"转述、浸润与复述"三种手段;随着手工劳动的衰退,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战争、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经验贬值了","讲故事艺术衰落了",艺术、"韵味(aura)"、传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与新闻报道。但是,他仍希望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寻找对传统的衰落的补偿。  相似文献   

12.
在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具体的经验总体."他认为,这个 "经验总体"应该包括较少受到启蒙之光照射的文学艺术领域.在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关系论述中,他指出:讲故事艺术是经验交流的最有效形式;经验在故事中的呈现仰仗"转述、浸润与复述"三种手段;随着手工劳动的衰退,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战争、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经验贬值了","讲故事艺术衰落了",艺术、"韵味(aura)"、传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与新闻报道.但是,他仍希望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寻找对传统的衰落的补偿.  相似文献   

13.
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充满着多维性和矛盾性。本雅明既留恋传统艺术营造的诗意境地,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持欢迎态度,因而其思想中技术和灵韵、震惊和经验、神学救赎和政治等内容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使读者在"诗意的怀旧"与"技术的乐观"中感受其理论的强烈辐射,这显示了本雅明思想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成员,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较之该派同仁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完成对真理的认识,并把语言解读为一种被传达的客体,进而以此出发,将艺术看作取代哲学理性而承载着认知真理的载体——其样式在现时代只能是“寓言”式的。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认为现代社会患上了“文明综合症”,并将“文明综合症”视为人们遭遇震惊的后果,这使得作为由震惊体验而引发的身体姿势成为“文明综合症”的突出症候所在。“震惊的姿势”分为显性的身体颤动和隐性的惯常行为,二者都是非自然的姿势。“震惊的姿势”实际上是真正姿势的丧失。面对“文明综合症”,本雅明不仅深入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体姿势所呈示出的身心困境,而且以其精准而独到的眼光发掘、展示了现代艺术中对病毒震惊具有抗体的“现代性英雄”图谱,并为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开出了免疫学药方:以“姿势的震惊”对抗“震惊的姿势”。他对“姿势的震惊”的解放潜力的发掘,以及对权力和资本侵袭下“文明综合症”的形成之因和治愈之路的思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成员,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较之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着一种独特的赎救论色彩.而他早期的语言理论--呈现出一种隐晦神秘而思辨的"真理-救赎"图景,图景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真理内涵及认知方式的转换,则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并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异化社会的批判,奠定了其后艺术批评的基调.  相似文献   

17.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电影救赎观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他的很多电影理论至今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解析和阐释当今电影的存在形态和特征。本雅明的复制理论、视觉无意识理论和艺术触觉理论等诸理论为解析当今时代电影法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20.
瓦尔特·本雅明指出,由史诗分裂形成的三种文体———故事、小说、新闻消息等随着时代变迁,在艺术场的位置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艺术灵韵消失,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等新艺术形式展示了全新的艺术功能。在《小说的危机》《讲故事的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等篇章中,本雅明深入探讨了从故事、小说到新闻、电影的艺术链条上展示出来的艺术形式演变以及艺术和技术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他的艺术发展观,即一时代必然有一时代之艺术。他强调,技术进步影响并改变了各种艺术形式、接受方式及其功能,现代技术在艺术变革中的潜能因而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