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本雅明的"灵韵"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原真性",价值上具有膜拜性和展示性的特点。用本雅明的"灵韵"思想观照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剖析大学文化内核和外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52.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收藏”这一本雅明史学的重要概念,以理解本雅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进而探索其作为电影史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的可能性.文章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收藏”的三个步骤:“收”,收罗藏品;“藏”,整理陈列;“赏”,凝视和体验,以更“清晰”地勾勒出作为史学概念的“收藏”的理论形象.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新电影/媒体历史活动中与本雅明式的收藏-历史学家最为亲厚的媒体考古学家的历史实践活动,考察新电影/媒体史的突破和困境.本文指出当今的媒体考古学家表现出了本雅明笔下福克斯式的收藏-历史学家的双重属性,在他们身上革命性、批判性的新历史观念和根深蒂固的、教条化的旧历史撰写方法矛盾共存.这是实践者面对理论的两难窘境.  相似文献   
53.
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充满着多维性和矛盾性。本雅明既留恋传统艺术营造的诗意境地,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持欢迎态度,因而其思想中技术和灵韵、震惊和经验、神学救赎和政治等内容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使读者在"诗意的怀旧"与"技术的乐观"中感受其理论的强烈辐射,这显示了本雅明思想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54.
55.
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对20世纪中后期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此前后,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利用先在的文本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现成品文学。本雅明以引语蒙太奇建构起了巴黎拱廊;凯奇以通写的手法重塑了文字文本的感观世界;歌德史密斯的极端抄写将“非创意写作”发挥到了极致;Flarf诗歌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内容将现成品文学引入数字化时代。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了对作者-读者-文本三边关系和“创新”的再度思考,还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在现成品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56.
博客写作与展示价值——以名人博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写作方兴未艾,但如何为它定位还存在分歧.本文从本雅明所谓的展示价值入手分析,认为易接受性、表演性、商品性和消遣性构成了展示价值的基本内涵;而在数字媒介时代,博客写作又与展示价值关系密切.由于网名的掩护,博客写作者的"本我"得以亮相,个人隐私成为博客的主要内容,写作成为脱衣舞;而私语絮叨型、大话攻击型又成为博客写作的主要模式.博客写作的展示价值是与其商业价值共生共荣的,故网站与博客写作者均可从中获益.但是,博客写作也让文字变得轻率化和粗鄙化了,很可能这正是展示价值实现于博客写作之中的最后样子.  相似文献   
57.
58.
59.
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共同体现了其对于时间问题的强调.在前者中时间问题呈现为历史和政治的话语,而在后者中本雅明关注的是这一时间性问题的美学情境.本雅明的时间概念与意象问题紧密相关,“辩证意象”作为现在与过去交汇的凝练意象表现为被时间充盈的空间,在美学意义上呈现为充满张力的视觉片段从不断进步的历史连续体中剥离出来,这一视觉片段即本雅明的“辩证意象”.  相似文献   
60.
伴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对图像和视觉的审理成为20世纪以来反思现代性和建构自身的一个重要基点.本雅明从社会变迁与感知方式的关系入手考察图像时代的特征,他指出: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就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的差异.鲍德里亚从摹本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他更关注复制品构筑起来的"超真实"世界和符号的"幻象"奇境.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有关视觉和图像的思想既揭示了视觉图像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的新现象,即音乐的视觉化和媒介的视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