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马克斯·韦伯的"除魅"概念因其对西方理性化所导致的意义危机的深刻把握而成为文化分析的有效理论工具之一。在做出这一判断的同时,韦伯同时也指出了、批评了"除魅"之后种种"返魅"的现象。结合此前的席勒和此后的本雅明的有关论述来看,所谓"返魅"其实是文化艺术对"除魅"后世界的"赋魅",它既可以选择回归传统的形式("返魅"),也可以采取重新创造的方法("造魅")。"除魅-赋魅"的双重过程和悖论逻辑不但反映了现代与传统的内在关联,而且也蕴含着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现代人也仍然需要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现代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给世界"赋魅"。从这个角度看,韦伯所说的"除魅"或许就没有发生,发生的只是"赋魅"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92.
陆兴华:"将要到来的艺术将被如何引领"这个题目我要从哲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讲一下。社会学方面是卢曼的看法,哲学是法国巴迪欧的看法,他们两个看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一个当代主体在全球体系之下,进入社会会有几个管道:一是政治;一是爱情;还有一个是科学。比如杨福东看《甄嬛传》后,可能带给他哲学的反思,或者带来其他的启发。将...  相似文献   
93.
本雅明认为现代性既包括梦幻因素又包括唤醒因素 ,现代性梦幻的代价是传统经验的丧失和人性之异化 ,因此 ,梦幻中又蕴含着梦幻之唤醒和消解因素。现代性固然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 ,但它的代价则令人忧思和惋惜。  相似文献   
94.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本雅明认为,技术发展导致艺术生产、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结构随之发生演变,从而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使作者和欣赏者成为"合作者",因此发挥了技术的"进步"作用.尽管这一观点受到阿多尔诺等人的批判,但是,对于当前的艺术和大众文化研究,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邢崇 《北方论丛》2008,(3):42-45
本雅明所阐述的游手好闲者是后现代知识分子的写照,他们是以大众的救赎和解放为历史使命,保持着独立的姿态、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清醒的认知,解构消费文化的商品梦幻效应,建构大众话语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96.
本篇文章简要介绍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涉及的"纯语言"哲学观点,试图从此角度分析纯语言和翻译的相互关系,指出这种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本雅明的笔下,现代都市中的游荡者既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观察者.游荡者漫无目的地在都市中游逛,行走在店铺林立的街头,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欣赏着商品经济制造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形象,但却脱离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游荡者被现代都市生活所遗弃,但又深处都市生活的中心地带,以冷眼旁观的姿态观察着都市生活,他的视角是那些忙忙碌碌的都市男女所不具备的,正是这个视角使他能够洞悉都市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98.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理论具有独到的见解与论述,他对现代机械复制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机械复制技术在密切与大众的关系、拓展人们视野、促进艺术民主化等方面的优越性,认识到大众在艺术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他意识到现代复制技术具有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灌输教化功能等等。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对当前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
100.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在这种时代转向和生命隐喻的背后,本雅明乐观地预见一种具有救赎美学价值的未来生命的共同体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