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汉书·艺文志>是审视杂家本来面目的独特视角.解读<汉志>杂家,不难看出,杂家源于"议官",兼通诸家,以"王治"为主导思想,以诸家之学为"王治"之用;同时,杂家"杂取各家"的包容性特征也成为<隋书·经籍志>以后目录学著作中杂家涵义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
长期以来 ,关于《淮南子》有无中心思想 ,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直没有明确的回答。认为《淮南子》是杂家的学者彻底否定有中心的说法。一部分道家说学者把道或道家作为中心思想 ,又显得过于笼统 ,由此引出众多学术争议。本文系统清理了以往各种观点 ,并从《淮南子》文本的外显结构出发 ,在仔细分析全书二十篇的基础上提出 :《淮南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在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之后 ,本文对全书的主要概念“道”、“天”、“性”、“事”、“因”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揭示出它们围绕“无为而治”形成的内在思想逻辑。这种内在逻辑进行了重构 ,使之再现出《淮南子》可能的思想体系和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23.
本文简介了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有关情况及该书的意义和影响 ,重点是概述该书“兼儒墨 ,合名法 ,”多元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4.
《吕氏春秋》在关于君王的产生、君王的作用以及君王的为君之道等问题上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言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思考。《吕氏春秋》的这种君王统治思想在秦朝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却深刻地影响了汉初统治者,并且在《淮南子》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5.
经由梳理先秦文献,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系统研究先秦的杂家文化.先秦杂家的学术宗旨是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理论方法是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思想体系以"天、地、人"贯通和阴阳五行作为理论框架的经纬.以此新的界定,先秦诸子中的《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尉缭》均应归属杂家.先秦杂家在理论方法上深受黄老道家的影响,但在学术宗旨和理论方法上区别于黄老.先秦杂家的产生与地域文化有关,也与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相一致.先秦杂家充当了诸子学向儒学经学学术形态转变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26.
27.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促成这一转折的董仲舒亦因此获得了"儒首"、"儒宗"的地位.但从思想成分看董子并非"纯儒",而是"杂儒",他延续战国后期诸子"百虑一致"的趋势,把百家思想与传统儒学熔于一炉,炼就了迎合帝王政治需要的新儒学.由于这种"官儒"已采百家之长,既适应国情特点又可"通万方之略",这就为"罢黜"与"独尊"提供了条件,为战国秦汉以来的治道探索划上句号,并开创了后世王朝"霸王道杂"的先河.  相似文献   
28.
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不仅催生了黄老道家和先秦杂家这样兼摄百家之学的学派;反过来,先秦杂家在战国晚期和西汉前期又推动和引领了诸子百家杂家化融合的潮流。先秦杂家充当了先秦子学与汉代经学之间学术转型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西汉诸子学的学术成就不仅打上黄老道家的烙印,更多的则是杂家化之后的产物。《淮南子》代表了西汉杂家最高的学术成就,《春秋繁露》则是西汉杂家儒学化后最为成熟、完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虽然在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无所主"、"调和"、"折衷"百家之学,杂家不成其为一个学派,甚至将其归属于黄老道家。但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先秦杂家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宗旨、理论方法和构筑思想体系的思维模式,先秦杂家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而且,先秦杂家和汉初诸子有着学术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30.
作为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对各派义利思想进行了批判与改造。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上,既坚持以义为最高准则,又能注重现实,以利为归宿;在人生态度上,既重生、贵己、具有个体意识,又能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关注天下大利;在治国方略上,既重威利、权谋,又不忽略道义;在公私关系上,强调贵公去私,对天下苍生之利予以关注;在长利与近利的关系上,明确主张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