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突厥 《新天地》2012,(10):48
在我们这十里八村的,我可以说是"资深藏友"——我从事收藏活动已近40年时间。就是到了晚年,我依然对收藏迷恋有加。现在,我最大的乐趣便是"捡漏"。这种乐趣真的让人精神愉悦、乐不思蜀。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花个仨  相似文献   
32.
论晚明隐士陈继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咸淳 《天府新论》2004,(3):131-135
陈继儒壮岁即隐,终生不仕,却与尘俗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非如古代伏处岩穴的逸士,体现了晚明文士趋俗的思想作风。继儒交游杂,思想杂,读书杂,文章也杂,是名副其实的杂家,谓之大家也无不可。  相似文献   
33.
"杂家"一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与儒、道、墨、法、阴阳、名、农、小说等"九流十家"并列。《汉志》认为"杂家"的特点在于以"王治"作为指导思想,从而综合诸子各派不同的学说,并用于治国之中。然而不少学者认为"杂家"不能自成一家,甚至认为杂家实为杂拼而来,进而否定"杂家"的存在价值。检视前人对"杂家"分类的见解,疏理"杂家"的流变,可以发现,"杂家"吸收诸子之说以成其学,综合众长,性质虽与儒墨等诸子学有别,然亦可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34.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5.
徐纳维 《理论界》2008,(4):243-243
本文就电视编导在电视媒体中的重要性,以及所应具有的素质,着重论述了成为一名优秀电视编导的必要条件——应是一位“杂家”。  相似文献   
36.
朱熹的学术思想不能归之于新儒学或道学与理学,而是融合了儒、释、道及诸子各家之学,走的是一条杂家的路径。朱熹融合诸家所体现的“杂”,也就成为其学术思想最显著的特性。朱熹是一位超越前人的宋代新杂家。  相似文献   
37.
管宗昌  杨莉 《殷都学刊》2013,34(2):54-58
《尚书》首倡的九州说影响深远.先秦时期的“九州说”所涉范围限于中土,理念性较弱、中心观念不突出;而两汉时期的九州说所涉范围扩展至海外,理念性更强、中心观念更加明了.前后差异明显、演进痕迹清晰.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作为秦汉时期杂家作品的《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有着关键的改造与引领之功,表现出“杂家”独有的理念性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8.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阐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杂家学说中关于嫉妒的观点。认为儒家所持的是围绕君子、贤人与小人的嫉妒观;道家的嫉妒观是其保身养生的内在构成部分;法家的嫉妒观与其治国术紧密相联;墨家与杂家的嫉妒观则关涉一般社会与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3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定儒学为一尊的思想禁锢被突破,思想界儒、道、名、法诸种学说互相渗透,形成彼此会通的复杂面貌.<人物志>与<颜氏家训>"不专为一家之言",是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中涉及人才问题的两部极有特色的著作,其人才思想中均具有较浓的杂家色彩.但总体而言,<人物志>兼儒、名、法、道,儒为其道德指导原则,至于思想方法及内容上则以名、法、道居多.<颜氏家训>兼儒、名、道、佛,其中儒家是主流,其余则为支流.二书"兼综驳杂"的杂家风格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其作者刘劭与颜之推的广综博学和对前人丰富思想遗产的继承以及当时较为宽松的社会现实环境.<四库全书总目>将二书列入杂家,确有其理由.  相似文献   
40.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