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4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父子之战     
余华 《中外书摘》2010,(6):62-63
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  相似文献   
33.
陈景 《伴侣(A版)》2010,(7):10-11
正李冰冰被网友戏谑为"李莲花",被媒体戏称为"娱乐圈的主旋律",说她像三好学生一样缺少个性、情趣。冯小刚透露:"她常说,‘哥,我太笨,就笨鸟先飞吧。’"李冰冰自己也承认:"我是个没什么天赋的人,只能努力。"如今,这位在娱乐圈努力了十年的"三好学生",终于跻身为内地一线女星。  相似文献   
34.
孔子的政治与文化哲学理路是"道",即"秩序"。孔子学说的根本特点,在于以文化关系为本来规范政治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具有先天属性、第一性的父子关系来类推、规范具有后天属性、第二性的君臣关系。这实质上赋予了君臣关系以父子关系的伦理属性,从根本上稳定了传统的君王政治体制,实现了孔子之"道"。近现代以来,随着君主制度的消失,儒家文化的政治文化伦理不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祛除其与君王政治体制相关的各种文化伦理。而儒家其他方面的文化规范,至今仍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5.
别惹我父亲     
又是月中,我风雨无阻地去监狱探视他,尽管走之前,我已经将自己拾掇得非常整洁,可是,他一看到我,还是劈头盖脸地批评:"头发多长时间没剪了?一个连自己都打理不明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尽管坐在他面前的我已经是一家拥有300多人的企业的头儿了,但他总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反抗、习惯到最后的折服,我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代价深重。  相似文献   
36.
以曹操为代表的曹氏三父子之乐府诗,是乐府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父子三人的乐府观,因各自经历的不同而各异。曹操的乐府观,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追慕王权而雅好"四品乐",二是力主"依前曲作新歌"。以魏国的"四品乐"替代东汉的"四品乐",为曹丕乐府观的核心之所在。由于"立嫡之争"的失败,远"魏曲"而近"杂曲",则成为曹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37.
志贺直哉少年失恃,亡母阿银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形象。《去网走》、《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白线》、《生母的信》等作品,都涉及了志贺直哉创作中的“母亲主题”。志贺直哉的青年时代与父亲时常发生冲突,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尖锐的紧张感,而在他记忆中苏醒过来的母亲形象,会将他从这种紧张感中解放出来。志贺直哉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或强或弱地受到亡母阿银的影响。同时,志贺直哉也客观意识到,当年对亡母阿银薄情,并非仅有父亲志贺直温,也包括作为儿子的自己。“母亲主题”在志贺的巨著《暗夜行路》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而浓化了志贺直哉作品的亲情内涵。  相似文献   
38.
文章分析了鲁迅、曹禺等二、三十年代作家对父子母题的处理及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父子母题的处理在新文学中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意义:它既背负着反传统的精神使命,又融入了日常亲情和人生伦理的意味。这种取向的混杂使其意义显得隐晦难明。因而,疏理这种意义隐晦的情形,并借此揭示新文学在精神开掘方面所达到的深度就成了文中之旨   相似文献   
39.
20世纪80年代,在新一轮社会解放思潮的推动下,父亲本位的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在乡土小说中再次形成对父性权威解构和否弃的创作热潮。该时期乡土小说的父子伦理书写可谓是多元并存,既在启蒙视野下将父亲作为封建威权的象征进行解构和否弃,又在政治历史层面中展现出父子之间的权利让渡,还在文化寻根的背景下表达了重建父亲权威形象的焦虑。而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中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权利让渡并非单纯由现代商品经济观念所激发的金钱欲望使然,同时还交织着现代平等意识与阶级斗争观念的复杂纠葛;其中的“寻父”与十七年红色经典里热衷于寻找“革命父亲”也有着明显差异,其目的是重新寻找理想信仰、精神支柱以及确认自我价值,从而重建社会秩序和人文信仰以摆脱精神失落。  相似文献   
40.
《中外书摘》2014,(2):11-14
亮轩,本名马国光,台湾作家;父亲马廷英先生,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