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36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35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李白的《静夜思》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普及度最广的小诗,堪称天下第一绝句。诗中物象的亲切性、音韵的和美性、思维的单线性、空间的可变性、时间的永恒性、身心的依存性,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魅力系统。但是,《静夜思》在整个唐代并未受到评论家和诗选家们的青睐。而且"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也是明代人从李白原句"床前看月光"和"举头望山月"改动而成的。"明月……明月……故乡",不仅大大增强了宇宙间的空明感,强劲延续了望月思乡的诗歌传统,而且大大凸显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大明"意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绪,更使得这两个"明"字别具意味。因为在古典诗文中,"故乡"与"故国"同义。从明清两代开始,中国读者用集体的智慧,小小修改了李白的《静夜思》,大大强化了"作品的绝对独特性",又用集体的热情,一代代人亿万次地持续诵读。时至今日,终于在千淘万汰之后,将"床前明月光……"托上了民族记忆的珠穆朗玛峰。透视一首默默无闻的唐诗演变为天下第一绝句的特殊历程,后人可以在文学创作、作品改编、接受研究等方面获得多向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42.
作为李白的诗文集,现在能够得到的最古的版本是静嘉堂文库所收藏的、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正如平岗武夫教授在为影印本所写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个版本是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出版的晏处善本的复刻本,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版本。在那个来版的(李太白文集)里,或许是乐史(930~10O7年)、宋敏求(101~1079年)、曾巩(1019~1083年)等人对李白诗歌原文收集校订的吧!这是一部如此地力求详尽、处处加注的(李太白文集)。至于杜甫的诗文集,现在能得到的最古版本,是北…  相似文献   
43.
李白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可是,李白诗文散落民间,亡佚是很严重的。李阳冰《草堂集序》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之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这是太白弥留之际托族人李阳冰为其集子作序时的情况。魏万说:“经乱离,(李)白章荡尽。”(《李翰林集序》)也印证了此点。由于时代推移和其它诸种原因,李白的作品在宋初已散失得很厉害了。乐史、晏知止、宋敏求等人在搜求、整理、编次太白作品上,是有贡献的,可是宋求敏在广裒李白亡佚诗文时又不免失之粗疏,致使伪作羼入,诚如清人王琦所言:“功虽勤也,过亦在焉。”(《李太白全集》)全集里真赝杂陈是一弊端,各种选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应运而生,出现一些颇有  相似文献   
44.
元明诗概说     
中国古典诗歌经唐宋高峰时期,进入元明低谷阶段。元明诗基本复古,缺乏创造,前不能与唐宋诗平起平坐,后不能与清诗相提并论。然而无明诗毕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各有其优秀或较优秀的诗人,反映了各自的时代与诗人的。心态。艺术上对宋诗弊端亦有所补救,从而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5.
踏歌桃花潭     
桃花潭,因花美名,因诗扬名.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仙太白这首家喻户晓的《赠汪伦》,道出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旷世友情,更让世人对地处皖南泾县山村的桃花潭产生了许多遐想。  相似文献   
46.
侠意象最初出现于先秦时代,此后一直流传。李白是唐朝侠意象文化内涵发展的关键人物,其诗歌中侠意象出现次数较多,不限于对“侠”这一形象的描写,还扩大至具有侠特征的品格与精神。本文对唐以前侠意象文化内涵的流变进行梳理;通过对比,具体探索李白诗歌中侠意象文化内涵对前代的延续与创新,并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探究其文化内涵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
李白的雅号“谪仙”,最早出自贺知章之口。用“谪仙”来形容和称许李白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背景,其中与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谪仙”之称概括和反映了李白的几个突出特征,即仙姿。仙性和仙才.  相似文献   
48.
李白对陈子昂非常敬佩,二人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主张等方面都有继承关系。李白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与陈子昂一脉相承。李白曾经认真模仿过陈子昂的诗歌,在具体的诗歌语言技巧和构思方面的学习则更多。  相似文献   
49.
《唐百家诗选》是北宋王安石所编重要诗歌选本,但因其成书过程不明、不选大家作品历来受到评论者的争议,且元、明二代没有刊刻,直到清代宋荦四处寻访才使得其重见天日。本文以此次刊刻及评价为中心,探讨这部诗选注清代诗学风气中浮沉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0.
解读李白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可知其新颖独特,丝毫未染诗人现实的愤懑和尘世的喧嚣。这一现象是“诗仙”独有的浪漫主义文化性格,精心建构世外桃园的家园意识,民族心理深刻影响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