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36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2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35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92.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从李白开元末年前后的行踪、诗歌叙事所涉时序等方面,考察了诗人在开元末年的第二次越剡之旅。  相似文献   
94.
李白与苏轼具有相似的性灵与气质,故其皆追求“自然”的审美风格。然李白之“自然”是由其浓烈饱满之情凝聚而成,是“清水出芙蓉”,具有朝气、生命之美;苏轼之“自然”乃“虽物赋形之流水”,蕴含了旷达、超然的生命智慧,充满知性理趣,具有澄澈空明、平淡流转之美。  相似文献   
95.
分析了李白诗歌对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认为李白诗歌将人性予以诗意化的表现,并着力揭示人性的重要特质,其作品在内容上体现了对自我意识的高度揄扬,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切体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展现了人性特质的丰富性、极致性和美感性,而这正是李白诗歌千年传诵、历久弥新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6.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与宁远九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崇尚舜帝,登临九疑,表现了积极入世,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态;九疑山也是仙真羽客蜕形之地,故李白来此地求仙炼丹,追求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97.
李白诗歌的总体风格前人概括为“豪放飘逸”,其写景诗尤其是咏月诗最能体现这种诗风。李白的咏月诗想象力超旷飘逸,融注着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豪放飘逸的襟怀  相似文献   
98.
李白名篇《蜀道难》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笔者新议,认为《蜀道难》的主题是极言国家局势的危殆,并以之正告玄宗,重用亲近奸之臣,国家祸乱必至,并抒写了诗人发现“盛世”将倾的惊愕、焦急、忧虑及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99.
游仙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多年来 ,人们于李白对神仙的态度究竟如何一直众说纷纭 ,在探讨其游仙原因时也多从外部因素着眼 ,而对其内因———李白个性所起的作用 ,却罕有论及。实际上 ,正是在时代社会和李白独特个性的合力作用下 ,形成了李白对游仙的既信且疑的矛盾复杂态度。李白后期游仙诗取得极大成就 ,其独特个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 ;也正是由于其独具魅力的个性的作用 ,使得李白的游仙活动和游仙诗的创作均具有不可抹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李白诗歌中出现的数字体现了简约、对比、夸张、虚实相生四种装饰之美,其中隐藏着李白自由、平等、超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