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代祀是明代国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具体的制度规定和通行做法来约束其实践。凡是与常制、常法不相符的“非常”状态,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嘉靖初年,不满于自身政治遭际的史道,通过诬劾杨慎在代祀途中的做法不合常制、常法,打击杨慎之父首辅杨廷和。史道的说法违背时人常识,本不足辩,但杨廷和慎重其事,努力辩白,直指史道意在害其全家。双方的指控与辩驳展现了明代中晚期政坛斗争的一种共识,即与常行之规相悖的“非常”状态会给对手带来比事实本身更大的杀伤力。即便这种“非常”状态是出于政治目的、罔顾事实而人为制造的,当事人也必须有所回应。循此,研究的视角也当从关注史事之“实”拓展到事件生成的政治过程,在人事关系及其变化中捕捉当事人的认知重点与事件的矛盾焦点。  相似文献   
72.
守住宁静     
正人生短促,人寿几何。诚如庄周之所言:"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而我们短促的一生中,能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永远陪伴着我们的是心情。千万别小看这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异色:同样是走进大观园,刘姥姥感到的是开心,林妹妹感到的却是伤心;同样面对如水的月光,李白缠绵浅吟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相似文献   
73.
本文借助于分析哲学的一种观点 ,即语词的意义就是语词的使用 ,一方面澄清了“诗史”一词的特定意味 ,从而指出历史上杨慎、王夫之对“诗史”的攻击是无效的 ,另一方面也试图在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更新上作一小小尝试。  相似文献   
74.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5.
杨钊 《北方论丛》2008,(2):19-22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张佳胤二人,尽管在仕途上一沉一浮,通过"磊落负奇气"的重庆太守刘绘,相互熟悉,多有交谊,特别是著名的"江阳诗会",意气相投,情谊深厚,诗文互答,在文学上相推毂。对二人交游情况的考证,可以增进对其生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6.
杨慎的五言诗宗六朝,但更得庾信风致。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探讨杨慎对庾信的认同、学习和吸收,说明杨慎对六朝诗风的喜好和重视以及为六朝诗风在明代复兴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7.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于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之后三十余年,他十分关注西南自然环境、气候特性并留下了大量描写西南气象的文学作品。云南的贬谪生活也促成了他性格的转变,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从他描写气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注重实际考察的求实精神。擅长借鉴民歌体裁、吸收民谣语言使得他的作品超越前期华丽风格的局限,形成了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清新明丽、风格沉郁悲凉的特点。从地域角度来看,西南特殊的气候风物和贬谪生活经历对杨慎文学创作成就的取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明朝文学家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在正德年间,杨慎上京赶考,中了状元后,从水路乘船要返家探亲。  相似文献   
79.
《钱笺杜诗》所援引之诗话,率唐宋著述,明人止乎《升庵诗话》,然皆尽剔抉刮垢之能事,而无一字之褒扬。本文从异文、逸句、地理、诗句笺释四项,考释《钱笺》之举引《升庵诗话》,于升庵之发明,牧斋之辩证,皆重新阐述,援据立论,然后知《钱笺》之诟,诚非虚发。  相似文献   
80.
本文据杨慎和周复俊的诗文和书画题跋等,考察了二人相识、相交、相知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他们的三次相会:一、仙村之会,二、金沙寺之会,三、江阳之会,介绍他们相与论学,题画赠诗,撰序写跋等学术活动,尤其是杨慎逝后,周复俊致仕还乡,仍不负旧约,在吴中为他编刻全集,对杨慎著作的辑佚、编刻、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