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18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李益诗歌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现存174首。通过分析其诗的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其诗各韵部合用独用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考证的隋—中唐的音系基本相符,也有一些韵例与晚唐—五代的音系相同。  相似文献   
83.
《宋史》是元代脱脱等人编纂的一部两宋断代史书,被钦定为二十四史之一。然其中某些史事的记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专家也有过勘误。笔者对《宋史》的考据历时二十余年,曾发表过《宋史校勘札记》等论文数篇,也是对《宋史》中的某些人物事件进行考辨,力求对该书记述不清甚至错误之处予以廓清。  相似文献   
84.
《弘明集》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中华书局2013年版《弘明集》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该本在译注的同时,也对文本进行了校勘,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其还存在一些疏误,文章就相关问题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5.
《俺答列传上》追溯明万历以前蒙古历史时 ,大量抄录前人著述 ,又把前后不同时期的史籍记载混合编辑 ,因此出现很多讹误 ,使用时应与该书所引用原书进行认真的对比和鉴别。  相似文献   
86.
胡渐逵 《船山学刊》1995,(2):215-221
二、校勘讹误 (一)、纠正讹字: 中华本有不少讹字,我校勘时,力求据各本及前人校勘记予以纠正。例如该本10页倒5行: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泥草虫之忧乐乎? 我校勘时,据各本改末句的“泥”为“况”,作“而况草虫之忧乐乎?”(见岳麓本310页末行)// 又如中华本19页末行: 不才而忮,其忮也忍;不才而求,其求也淫。幸而济者有矣,而天下贱之。才而忮,忮而终有不忘;……  相似文献   
87.
范兆飞 《兰州学刊》2005,(6):238-240
晋文帝司马昭存废长立幼之心,埋下晋武帝与齐王攸斗争的祸根.西晋开国之初就酝酿着晋武帝维护血脉传承与齐王攸觊觎皇权的激烈斗争,这是西晋政治发展的暗流,若隐若现.齐王攸之死存在可疑之处,极有可能是晋武帝所为.文章同时指出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勘记所没校出的一处错误.  相似文献   
88.
《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下简称《商榷》)一书的出版,对古汉语、训诂学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该书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本来不误而误驳;王先生未注而《商榷》误注;王先生注释欠妥,《商榷》的注释也待商。另,《商榷》中排版或引书上有错误。  相似文献   
89.
校雠琐谈     
作为一种重要的编辑手段,校雠(校勘)活动在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有关其源流派别、体制要求、原则策略、方法技巧及其因革变化的历史梳理和理论探讨促成了校雠学的确立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校雠的义界、源流、方法、手段、类型、目的及其相关史实的甄录与解说,简要阐发了传统校雠学所一贯秉承的去伪存真的精神内涵,并对照当下出版界所出现的某些编校劣习而稍加平质,旨在从校雠学传统内为当代的图书编辑活动寻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资源。从长远看,这种取资不仅有助于矫革陋习,正本清源,同时也可使现代编辑工作渊源有自,取径得法,使现代图书业的发展有章可循,门户转宽。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以近代回传中国的《玉篇残卷》及敦煌所出唐写本等材料引用《说文》条目与《说文》进行互勘.这些材料为清代许多校勘《说文》大家从未见及,故于校勘十分珍贵可证二徐之确者,亦可正二徐之误者,或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证《残卷》等引书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