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21.
文华 《社区》2013,(35):40-40
梁实秋曾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从“一向”追根溯源,沐浴洗澡则是历史悠久。据说在西周时期沐浴礼仪已形成定制,后人又不断丰富完善,而古代文人们的那些浴事则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22.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人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相似文献   
23.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里,孙立人是一个十足的另类——和军内哪个派系都不沾边,却因为战功卓著,令各派系嫉妒;他是清华篮球国手,却能跟梁实秋、冰心这样的文人交朋友;他仇视共产主义,却欣赏左派文艺,在他军中唱了好几年的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蒋介石一提孙立人就摇头:这个人不懂政治。不懂政治的孙立人晚年被软禁在台湾,长达33年之久。  相似文献   
24.
梁实秋在发妻程季淑去世两年以后,认识了比他小29岁的台湾歌星韩菁清,对她一见倾心,顿时陷入情网,在追求韩菁清的过程中,梁实秋写了上千封情书,有时一天竟要写三封之多,梁实秋和韩菁清的恋情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和反对。  相似文献   
25.
居于语文教育观念体系核心的语文教育性质观 ,指挥语文教育的全局 ,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影响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梁实秋先生从大陆到台湾 ,作为多年从事师范语文教育的优秀语文教育家 ,具有明确的语文 (语言、文字 )观念 ,曾对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质提出过有名的“三阶层”说 :即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言语教育 ,从社会到学校具有粗俗的、标准的、文学的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 ,而“所谓语文教育的目的 ,大部分在于标准语文的使用之训练。”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梁先生的观点不但内涵丰富、深刻 ,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  相似文献   
26.
译坛大家梁实秋先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坚持明辨、博学、慎思、笃行、审问的原则,诚己诚人,努力追求翻译的和谐之境,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相似文献   
27.
《社区》2008,(8):4-5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28.
正学界在研究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问题时,大多会进行个案研究,也就是选择民国时期在中西诗学交流史上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团体、中外学者和作家、诗人的文学活动来进行爬梳和探讨。这也势必形成一种片面的印象,即民国时期的中西诗学交流似乎大多数都是属于民间行为,是由民间的各种文学团体、文学协会或文学个体自发自觉地组织进行的活动,从而使研究者在考察和研究中国现代文  相似文献   
29.
从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梁实秋“雅舍”系列小品中反语的运用及这种修辞选择与作者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