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6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58篇
管理学   502篇
劳动科学   35篇
民族学   194篇
人才学   11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911篇
理论方法论   442篇
综合类   5770篇
社会学   581篇
统计学   97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4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467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636篇
  2011年   676篇
  2010年   688篇
  2009年   661篇
  2008年   784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51.
春之绿     
我偏爱绿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充满着活力。在我心目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就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绿,嫩嫩的绿,那种令人心醉的绿。  相似文献   
52.
年玉萍 《职业时空》2008,4(4):124-125
一般的教科书和语法学书中,对量词主要讲它的分类、语法特点。但从整体而言,量词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一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量词用得非常普遍,也很生动,因而现代研究探讨量词的特点、功能、作用的文章不少。有的谈量词的分类;有的谈量词的语法功能;有的具体到物量词中的个体量词或借用量词;有的谈动量词;有的谈量词的修辞效果等等。而本文主要想立足于整个量词,尝试运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的角度来探究量词。  相似文献   
53.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54.
水杨醛与邻苯二胺以2∶1摩尔比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合成了水杨醛缩邻苯二胺Schiff碱,利用该配体与Cu(Ⅱ) 、Zn(Ⅱ) 、 Ni(Ⅱ) 和Co(Ⅱ)金属离子络合,合成了四个新型的Schiff碱配合物,其结构用红外光谱(KBr压片)及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配合物对H2O2氧化Vc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5.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56.
文章围绕“不美”这一新的审美范畴命题,探讨了“不美”发生的事实依据、时代根源、本质特征以及在审美心理和文艺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从基础理论方面触及了当代审美潮流的新特征和新趋向。  相似文献   
57.
郭嵩焘的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望 《学术研究》2003,(8):111-116
作为支持洋务运动最早的一批人士之一,郭嵩焘一直思索着中国的根本出路。晚年的他看到洋务运动的开展,并没有使中国有多少起色,开始严厉指责洋务运动的弊端。他提出富强之本应是“人心风俗、纪纲法度”,企图从人心入手,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郭嵩焘是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赞美西方,绝非想把中国变成西方,而是着眼于中国的内部弊端。在他看来,西方的制度所包含着的实质精神(如求实、便民等)与中国的圣人之教有相通之处。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赞美和对中国现状的抨击,力图重建秦汉以来失落几千年的真正的儒家圣人之治。  相似文献   
58.
本文试图勾勒出先秦至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变化的历史流程与美学指向,并在此背景上澄清山水文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者认为,中国艺术中对自然的认识,从先秦历晋宋再到唐代,经过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作者侧重运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指出从晋宋到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与意趣;由物我并峙.转变为物我交融,情景合一;就美感认识层次而言,由属耳流目,极视听之娱,上升为怡神悦志,通过礼赞自然,获得对宇宙人生的审美顿悟。  相似文献   
59.
一种基于比价体系的国际比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国 《统计研究》2005,22(11):8-9
一、国际比较及其主要方法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或国民生产总额以及货币、价格比较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随着世界开放性日益增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把国际比较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甚至作为制定国际法规的重要依据。传统国际比较最重要的方法是汇率法,以及在汇率法基础上衍生的世界银行图表集法(ATLAS)、联合国价格调整汇率法(PARE)。由于汇率是两个不完全开放的经济系统,在众多的政治、经济政策干预和不完全信息流通条件下形成的,可能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因此,普遍认为汇率法并不能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60.
辛弃疾的词、黄庭坚的诗,都以善于用典而著称。但辛词与黄诗用典则又有不同:辛词用常典,沿用原意,用典自然,而黄诗用典冷僻,以故为新,“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作者时代、经历、文学主张和作品体裁等多方面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