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0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25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54篇
丛书文集   1410篇
理论方法论   179篇
综合类   2738篇
社会学   211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近十年中国后殖民批评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理论源头有两个:杰姆逊和赛义德。一定程度上说,十几年的中国后殖民批评就是一场关于后殖民的批评与反批评的论争过程。97年前后,中国的后殖民批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2.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3.
[编者按]随着生态文学逐步走向繁荣,国外的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日趋兴盛,目前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著名生态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伊尔说,当他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生态批评领域时.困扰他的问题是"有谁要听",而现在的问题则是"怎样才能跟上这个新工作的步伐".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越涌越大的生态诗潮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有: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乔纳森·贝特教授对浪漫主义生态诗的研究,美国内华达大学的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对著名生态诗人斯奈德的研究,以及"生态诗"这一术语的首先界定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伦纳德·西格杰对可持续诗的研究.可持续诗是当今生态诗的一个新发展,斯洛维克在其最新专著<走出去思考>(2008)里对这一诗坛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译文英文为斯洛维克教授于2008年5月所作的一次大会发言,文章不仅介绍了内华达大学生态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及主题,还通过对中外"可持续诗歌"的评介和生态思想的阐述,倡导我们关注生活中富于审美趣味的生态体验,对于国内生态文学教育与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4.
老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人物,他表面上用《老子道德》的独语体来表述一位孤独者的心语,但实际上这本书蕴涵着潜在的对话精神。老子的人文智慧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与人民沟通,与孔子的教喻有所不同,分属中国古代思想不同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5.
与媒体批评、作家批评相比,学院批评有自己独特的理性品格。但在当今学术批评界,学院批评良知的失落是严重的,不仅表现为批评者人格操守的失落、学术良知的失落,更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失落。这种失落和个人需要的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但唯有升华到个人需要的第六层次,真正的文学批评才会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46.
单一绝对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标准的虚无化是两种错误的认识,它既是对翻译本质的一种误解,同时也会对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对翻译社会性本质认识的逐渐加深,提出翻译的社会功能标准,是对原有翻译标准的补充和修正。这有助于阐释以前诸多难以解释的翻译问题和翻译现象,还为开展翻译批评、净化译坛提供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47.
"启示"一词只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一次,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评论华兹华斯诗歌与诗学的关键词.纵观华兹华斯的批评史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批评者针对华兹华斯"序曲"对"启示"一词的阐释是建立在一种"末世论"的认识基础上的.本文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文本与历史的汇合,是在一种个人化的情境中实现的"神启".它是个体的而不是普遍的;是在回忆中的理解,而不是预见.更为重要的是,华兹华斯将"启示"中"末世论"的"普适性"和"回忆中的个体性"与他的诗歌标准相类比.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启示"是非暴力.非"末世论"的.  相似文献   
48.
关于电影的作者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作者批评的历史进行梳理,从研究电影的一个独特角度对它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原则等作出界定,指出它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及其局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9.
王国维在小说批评方面的代表作是《〈红楼梦〉评论》。其中运用的进化的文学史、严格的逻辑推理、艺术的审美理论为近代小说批评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0.
刘祥安 《云梦学刊》2007,28(3):158-158
《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庄锡华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是一本史论集,选取胡适、周作人、冯雪峰、邵荃麟、何其芳、胡风、周扬、毛泽东等八人,取个案研究方法,意不在史的流程与全面,也不限于理论、批评话语的考辩,却自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