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尚胜 《文史哲》2011,(5):128-135
郑鹤声先生的史学论著向以史料充分而见长,同时还表现出超前的全球化视野和浓郁的民族情怀。以16世纪为近代史开端的《中国近世史》,从国际贸易、外币流入与金融安全、外来宗教传播与内政安全、西学传入与科学民主思想传播等层面阐述了全球化对于中国近三百年历史之影响;他坚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故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史、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以及清朝边疆民族史,也构成了他的主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2.
清朝史书、文集和学术界有关洪秀全之死,众说纷纭。归纳之,大体有以下两种说法:自杀论与病死论。自杀论中,又有服毒自杀论与吞金自杀论两种。然经过细致之考证与分析,洪秀全之死,非单一因素所致。洪秀全早逝,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43.
太平天国北伐失败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北伐战略指挥系统素质低劣至为关键。洪秀全、杨秀清武断唯心的决策方式、北伐将领的整体指挥能力欠缺、天国将帅普遍缺乏文化学识素养,成为北伐决策层面的基本现实,这是北伐乃至整个天国失败的致命硬伤  相似文献   
44.
本文通过质疑、考辨,认为罗尔纲先生用以论证洪秀全“东乡登极建国”说的主要根据及其佐证,实际上不能使这一观点得到证实,只能使之得到证伪。  相似文献   
45.
拜上帝教创建以前,洪秀全过着传统的乡村耕读生活.其后,他致力于上帝"小家庭"的构造,以证明自己做人间天王的神圣性和合法性.他对后宫人等实行严厉的思想和制度控制,始终沉溺于安贵尊荣的宫闱生活,疏于政事,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6.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47.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耶反儒又会通耶儒的农民启蒙思想家,他的宗教哲学体现出批判吸收儒教思想的某些成分,也自觉接收了西方科学、民主和功利思想。洪秀全宗教哲学的耶儒对峙体现了时代性,提供的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提倡的通商兴利具有先进性,内含的人文关怀具有特殊性。对于中国农民正在进行现代转型,但农村基督教信众又有所增多的现实来说,洪秀全的宗教哲学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爱国热爱人民的立场,必须推进基督教的中国化,必须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必须深切关怀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8.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厉行禁烟立法对内反对吸食、贩卖、种植鸦片,改革社会陋习,对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鸦片走私。由于禁烟立法的颁布和实施,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内,鸦片一度几乎禁绝,在中国近代禁烟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9.
洪秀全罗孝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泓 《学术研究》2001,(11):90-95
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接触交往,已有学者作了全面研究.本文拟作进一步探讨,主要观点如下洪秀全在接触梁发的《劝世良言》之前对基督教已有一些了解;洪秀全病中异梦是浏览《劝世良言》的反映;洪秀全广州教堂求道的经历,对洪秀全的宗教观有重大影响;天京时期,洪秀全罗孝全宗教观的争论,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宗教观上的激烈碰撞,罗孝全的出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0.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如何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人无法回避的命运选择。以奉行“仁政”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制度伦理遭遇了西方以“法治”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强烈冲击,自命不凡的“伦理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无数仁人志士对落后的封建道统进行了深刻的伦理批判,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的制度伦理思想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走向渴望救赎与复兴的多元重构。从洪秀全到康有为再到孙中山,可以透视近代中国制度伦理思想嬗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