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宋代谶谣的产生取决于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其流传又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宋代谶谣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宋代谶谣除了涉及政治以外,还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最直观的历史材科.而谶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对宋代及后世的诗歌、话本小说、人物传记、文人笔记等文学作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由席书涛主编的《叩响幸福之门——〈大庆幸福谣〉品读》一书,是《大庆幸福谣》系列宣讲活动的延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深入,是大庆社会科学界科普工作的最新成果.这本书,围绕"幸福"的命题,对《大庆幸福谣》运用讲故事、明哲理、开心悟的"品读"方式,对幸福的真谛作了全面剖析,对幸福的内涵作了深入理解,并着重强调对幸福目标最高境界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朱介凡先生谚语学研究进行探索。表彰他随时采谚,坚持谚语学研究60年,完成500万字巨著《中华谚语志》,可贵的治学精神;以史证谚,以俗析谚,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等独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4.
从“谣盐风波”看社会谣言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一场"谣盐风波"席卷全国,日本核泄露引发的核辐射危机激发了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事实真相缺位、正规信息模糊和缺失的情况下,驱动了公众的好奇心理,诱发了"第三人效应",一场关于抢购食盐的社会谣言就此应运而生。媒体报道方面,出于行业竞争的需要,为了突出新闻的显著性,对谣言的热衷报道造成了二次传播,使谣言进入正规流通渠道,并借助媒体的优势加剧了谣言的传播。政府公信力下降、公民知情权弱化、信息通道的多样化则给社会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首因效应、蝴蝶效应,以及群体极化等社会心理,使社会谣言迅速扩张,造成公众心理的恐慌和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  相似文献   
35.
杨隽 《学术交流》2007,(1):148-152
即兴谣诗是诗歌的最初艺术形态,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吴越春秋.弹歌》、《吕氏春秋.音初》中的即兴徒歌以及《周易》部分经过整理的繇辞,使我们仍有可能领略原始谣诗的古朴风貌。即兴谣诗单纯古朴、荡气回肠、自然轻盈的艺术形态与原始先民率性动情、乾坤流转、野性天然的生活交相辉映,是对人类文化源头质朴风情的诗性写真,成为我们触摸文化源头的艺术中介。在“诗三百”这部宗周“典乐”范本产生之前,《易》繇辞已为我们提供了徒歌的范式,而且它的存在一直在提醒我们:诗歌一面与音乐合流,渗透着浓重的宗教与政治意味,一面仍是随意简朴的徒歌,基本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滋味。即兴谣诗与《周易》短繇以纯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宗周“典乐”歌《诗》体系的建构积累了丰富的灵感。  相似文献   
36.
向彪 《船山学刊》2002,(2):99-103
谶谣,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用文字和图画等形式隐含未来信息,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符号。它无疑是一种迷信心理和活动,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一些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家,却能够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将谶谣作为一种表意手段创造性的运用于文学的创作之中。曹雪芹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就在这方面树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一曹雪芹首先是将谶谣形式广泛地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红楼梦》运用的谶谣表现形式主要有:(一)图谶。即配有图画的谶谣。《红楼梦》第5回…  相似文献   
37.
以文化人类学观之,随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新生节日的增加,饮酒习俗的不断恢复发展,其酒歌的社会功能也日益丰富。土家族《咂酒歌》、《调年酒歌》等在民俗中则主要起着娱人娱神、传递感情及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38.
因时代变迁,民间原有的丰富的稗谣歌正趋消亡。本文对蜀西龙门山地域遗存的汉、羌族稗谣歌类型进行了梳理,发现龙门山稗谣歌具有鲜明的地域化特征,其语言也独具特色:话语质朴,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简洁、凝练,擅用白描手法;语句形象,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39.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