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史铁生借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观察分析社会、人生问题,在许多方面有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强化了其作品的哲理性特征。这些方面主要有人生之谜,文学规律,人文视野,生命之舞等。史铁生的这种努力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李约瑟之谜的历史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正当中国古代文明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在国内外都受到严重质疑的时候,英国学者、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著名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n)却宣布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并对如何认识中国的过去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世界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第二,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3.
该文从后现代科学的形成背景入手 ,考察后现代科学观产生的现实和历史依据 ,进而对后现代科学观的理论实质加以概括和反思。相对于现代科学观来说 ,后现代科学观是对科技与社会现实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表述 ,是对科学内涵认识的新突破。但是后现代科学观本身在理论和现实中也存在着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44.
何谓世界一直是科学、哲学探究的重要问题,科学的世界图景是科学对世界的探索及其图景样式。爱因斯坦的世界图景是基于概念的有限宇宙图式,是现代科学设定的世界,而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其世界图景。与爱因斯坦不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语境中,突破各式概念框架,经由此在的世界、与大地相争执的世界到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让世界自身敞开并显现出来,从而为世界图景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5.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46.
《老年世界》2013,(7):42-42
红酒(RedWine)是葡萄酒的通称,以成品颜色来说,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红葡萄酒三类。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从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7.
现代科学在中国的诞生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要从传统的经学知识结构转变为近代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中国的传统读书人要转变为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第三,在传统社会的转型过程当中,形成前所未有的科学体制。  相似文献   
48.
以传统主义者著称的伽达默尔实际上反叛着两种传统:其一是对方法论诠释学崇尚的"作者中心论"传统的反叛,由此走向了"读者中心论";其二是对近现代科学的知识论传统的反叛,拒斥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无限扩张的普遍性要求.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简单否定上述两种传统对方法论的追求,而是在倡导本体论诠释学的同时,潜含着一种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的努力,其特点是从本体论的基点上来建构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理解问题上,从科学认识论模式转换到实践哲学模式,是伽达默尔走向生存论意义的方法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9.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探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本体论思考和现代科学范式下对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是以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实在为出发点,预制某种最高的或者最终的价值标准,并将它理解为是“普遍有效的”。它们内含着“最高价值自我贬值”的危机,最终导致普遍价值的迷失。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对于我们思考普遍价值标准的失落和重建来说是一条超越传统本体论和现代科学范式的道路。我们只有以人的生活世界的“活”的客观性为基础才能证明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存在。这意味着从人“活着”这一意义上进入人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0.
“科学方法万能”是科学主义的核心命题,也是始终贯穿中国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尽管当年科学主义者倡言“科学方法万能”对中国的学术发展起到了矫正方向、拓展方法和提高方法意识等积极作用,但说到底,“科学方法万能”乃是一个错误命题,因而给中国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多方面严重的消极作用。这些消极作用突出了正确认识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领域中应用限度问题的迫切性和尖锐性。原则上说,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一切求真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天地,但推广应用时应根据人文、社会现象的特点,对其适当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变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