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1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116篇
管理学   409篇
劳动科学   52篇
民族学   246篇
人才学   178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3741篇
理论方法论   556篇
综合类   8484篇
社会学   1393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923篇
  2013年   829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1160篇
  2010年   1105篇
  2009年   1020篇
  2008年   1351篇
  2007年   977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719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527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冯猛 《今日南国》2006,(9):36-37
弟弟因遭遇情感创伤离家出走,8年来不与家人联系。当他得知哥哥生命垂危时,心中冰封已久的亲情突然复苏了,他鼓足勇气,毅然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老家,为哥哥捐肾!他的所为不仅挽救了哥哥的生命,而且也挽救了自己,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开始……弟弟离家出走哥哥苦寻无果这对亲密的兄弟,哥哥叫张远华,弟弟叫张远清,重庆  相似文献   
72.
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说法是值得质疑的。应该把叔本华的美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及伦理学原则分开来考察,“悲观主义”一词只能用在他的形而上的观点上,而在美学观上,叔本华的“解脱论”根本是“乐观主义”的。叔本华并不主张自杀,他只对自杀作逻辑上推论,并非用在现实经验层面上。“悲观”和“乐观”是个不明确的述语,应该加以限制和说明,用“唯情主义”来指称叔本华的美学也许妥帖些。  相似文献   
73.
实践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指出了美感和美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一种凸现了人、人的活动、人的自由活动的美学。在理论上 ,实践美学顺应历史的潮流 ,宣告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走出了古典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在现实上 ,实践美学针对时代的虚无 ,高扬人的旗帜 ,为美学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4.
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少年的生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未来的希望与辉煌。而现实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让认知和理性取代了生命的存在,往往忽视关注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本真的教育。  相似文献   
75.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美育是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教师的角度,阐述了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美学思想和进行美学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
生态美感是人类对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欣赏,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是美感的更高级的层次;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活力的认识和欣赏,是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和谐、共生的认识和欣赏,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认识和欣赏,是美感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7.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78.
感受生命     
“你有什么样的情怀,你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这是在《素质教育博览》的“十字路口札记”里看到的一句话,深有体会,深有感悟。自从实施生命化教育后,我的整个心态改变了,关注的焦点也在不断转变。对于学生的“犯规”,我更趋于平和了,而我自己也经常在课堂上“犯规”。我更多的是在感受孩子的美、纯、真,可以说是生命化教育使我用生命在感受孩子们的生命。《画风》一课,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找风”,然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刚开始时,学生交流的内容局限较大,虽然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还是用…  相似文献   
79.
一、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迫切要求,企业各级党组织在近几年切实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改革的稳定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和部门,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优势和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0.
何东 《社会科学论坛》2006,(14):151-153
北宋文人李之仪的诗歌具有对生命短促的强烈感受和深刻体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本文从政治热情、朋友之谊、田园之恋、生命思考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