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甲午战后的《盛世危言》热与郑观应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 《唐都学刊》1995,(2):32-36
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他1894年著成《盛世危言》。本文针对甲午战后所形成的《盛世危言》热.认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该书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2.
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其在位期间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裕仁的战争责任 ,战后日本主流社会一直讳莫如深。事实上 ,裕仁并非和平君主而是战争罪魁。《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裕仁皇权的绝对性。在裕仁的指导和纵容下 ,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 ,进而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裕仁与一系列的战争暴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裕仁还人为地延迟了战争的结束。天皇制的存在 ,成为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责的免罪符 ,成为其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于1941年6月16日在重庆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对于这一措施应如何评价?在以往的论著当中,多谓此举“是四大家族掠夺、搜刮农民粮食的一种暴政”,是“国民政府无所不用其极的一种搜刮手段”。有的虽然作了比较客观的论述,也是闪烁其词,似是而非。总之,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尚阙公正评说。笔者以为,此实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需要的一大改革,它在当时对  相似文献   
54.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作为后方最重要封疆大吏之一的张之洞并未吸取中法战争的经验教训,中日战争中他筹防所辖的湖广、两江,却不援助在前线作战的北洋军队;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他的保台计划和实践也以其个人声誉和仕途为转移.因此,在中日战争期间,张之洞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这对战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5.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56.
57.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风起云涌,甲午诗歌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论述从甲午大败到台湾沦陷期间时人所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控诉日军暴行,哀民生之苦;或分析抗战斗争失败的原因;或揭示斗争失败后内渡的台湾士大夫复杂心态。由于诗歌的作者大多都是抗战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这些诗歌都较为真实地、真切地反映的当时战争中不同群体的种种社会心态以及体现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和时代的强音。  相似文献   
58.
蠡人 《老人世界》2014,(5):37-38
中日甲午战争指的是1894年春至1895年春,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1894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所谓甲午战争,并非一次战役,而是由多个战役构成的。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以史为鉴,通过甲午战争中的几个战役,可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面目。  相似文献   
59.
今年是农历甲午年,对中国人而言,当然不会忘记120年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割地之广,赔款之巨,空前旷古.因为它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太大和日后影响太深,以致时至今日,人们对这段历史仍在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0.
《东岳论丛》2016,(3):77-87
甲午之前,《申报》作为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大报,其发行管道较为多元,并从都市社会逐步向城镇社会逐步渗透。《申报》在创办之初,便关注"市肆之人"的阅读问题,注重文字的浅近和新闻的广博,尤其是通过文艺栏目与口岸文人建立较为密切的"读-写"关系。而官绅通过阅读《申报》而感知时局的变动,对新闻纸有着别于书籍的阅读体验。围绕着《申报》,处于不同时空的读者,对新闻的回应自是千差万别,但是《申报》为读者建构了新型的"阅读共同体"。甲午之前《申报》的触角已进入江浙的乡村社会,尽管乡绅的阅读比例还很低,但《申报》在士人观念世界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