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礼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进行考察与梳理,将有益于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现状的考察与梳理,发现礼法关系研究成为当前荀子"礼论"研究中的"显学",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荀子"礼论"研究进入一个回顾、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探讨荀子"礼论"现代价值的文献大量出现。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突破传统,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从西汉开始,中国的法律开始走上儒家化的道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开始大量吸收儒家思想。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基本结束,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法系,对我们今天推进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丹 《经营管理者》2011,(12):190+183
清末法制改革翻译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法规,引进了近代的法律思想、法制原则、法学术语。经过改革,中国逐步建立了新的近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确立了新型的法制思想和原则。这次法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是法制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刻石铭文作为秦王朝官方文献,与前代青铜铭文相比,在仪式媒介与施用对象、叙述模式与仪式语言、思想内核与制度建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神灵与百姓的双重受众模式;文本内核上,建构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功绩陈述模式;文本思想上,揭示了秦王朝在礼法关系模式上的曲折探求,探索出一条纳礼于法的政治道路。七篇刻石铭文作为秦王朝的官方文献自成范式,重新建构了具有秦朝大一统特色的铭文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华法系被公认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中国法制作为中国文化的“驰名商标” ,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 ,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折射。唐代继承法创制了自由民身份继承的政治权利转移模式和财产继承的经济权利转移模式 ,卓有建树地吸纳了前代私法精髓 ,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性化立法原则的先河 ,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并为唐代以后历代王朝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操作的参照系 ,同时也对东亚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唐代继承法的立法原则、构成要素、基本要义和技术措施进行了法理探析 ,展示了唐代继承法的制度细节 ,也提出了其利弊根源 ,旨在加深对中华民族法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秦汉间多言"秦弃礼义",实以周礼传统审视秦礼。其实秦有仪法,且其多杂戎狄传统,兼采六国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周秦礼制因时势而演化,周以礼作为治国精神,秦视礼为行政手段,二者秉持不同,自然形制迥异。  相似文献   
17.
礼法系统起源问题是秦以降难题之一.历代《履》卦词等训释的检讨未能解答此问题.《易本命》孔子易虎论的训释揭示,星象三垣中紫微垣勾陈的数术基础是天数之纲.《山海经》三文献训释表明,“神陆吾”即“申履”,肩吾、连叔、陆吾出自一名递变,都谓尸教宣讲“履”卦.卦词亦陈述易象、历算的碓定性.尸未得,将牺牲.不从礼法的世俗邦君也不得救赎.虎象征着《履》所含礼法的至高威望.考古资料证实,华夏礼法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  相似文献   
18.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代表人物生活的主要时代可分为东汉晚期和建安时期,前者仍为统一王朝,后者则是分裂割据,从前后两期代表人物关注的重心问题的变化可看出这种差异,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后期比前期深入了许多.这是应对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分期的理由.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代表人物思想倾向的不同,是魏晋礼法和玄学的政治、学术思想形成的源头之一,此为应对代表人物分类的原因.从东汉晚期开始探讨的儒法关系等问题,对它们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了曹魏早、中期,为了更完整地把握汉魏时期思想嬗演的轨迹,应将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时间段进行延伸.  相似文献   
19.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重要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礼于一炉。本文试从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恶”出发,通过对人性恶的逻辑推导阐述出其导向为礼治,继而更深层的从礼治来源、方案、与法治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中,荀子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但最终却回归到了“圣人”模式之上,没有最终走向法制。  相似文献   
20.
一《礼记·坊记》:"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疏谓:"大设其坊坊之,而人犹尚逾越犯躐,况不坊乎?‘故君子礼以坊德’者,由民逾德,故人君设礼以坊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