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0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学术界关于荀子礼法思想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但学者们很少从法理学的视角探究荀子的礼法思想价值。荀子认为法律必须依据礼义来制定,因为礼义是法之理,即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仁以仁爱为本,义以维护人伦等级尊卑为主,礼以节制规范情欲言行为目的。荀子虽然重视"法",但是他认为"礼"是人伦道德的总则和作为国家法律的依据,代表着秩序和正义,"法"的地位不应超越作为法理的"礼义"。他强调圣贤和君子即社会精英在制定法、执行法和完善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对于当代法治建设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2.
《诗经·大雅·文王》中的殷士助祭叙述,通行解释多泛说其指涉祭祖,至于具体仪式形态与殷人助祭之缘由,则多论析不清。鉴此,通过征稽先秦传世文献及出土金文器物,证实该诗所言殷士助祭,乃周天子祭祖仪式中的献祼环节,殷士所穿"黼冔",当是以蔽膝(黼)与冠饰(冔)为主要部件的殷代祭服,其结构及称名,与周人所称"黻冕"的冕服系统,颇相类似。而殷士助祭何以可能,完全是周人礼法及政治策略内在要求使然。进而,又可依礼法记录,最终还原出殷士助祭叙述的整体仪式风貌。  相似文献   
73.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4.
礼法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话语之一。政治文明中有关礼法关系的讨论,乃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学界对其礼法之辨的精彩阐释却多有忽视。以礼法之辨为视角审视王夫之的法治观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面:“法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刑以佐礼”;“守义礼为法而乃以成正而无缺”,表现出王夫之在政治哲学方面重礼治轻法治的倾向。  相似文献   
75.
时下对传统法律文化一直存在着一些"脸谱化"描述,如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刑法一统,社会与法律绝对停滞,司法行政完全混同,专制之下毫无法制,等等。在黑格尔、韦伯等西方视野中,传统中国更是反法治的代名词。这些描述有一定合理性,但有不少放大与扭曲,不乏现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对传统中国的偏见与傲慢,是"法律东方主义"的叙事体现。古代君主权力虽然强大,但也会受到某些制约,并非想象中的恣意妄为。古代法律不能局限于律典律令,而是礼典、习惯法、伦常等组成的多元性的礼法体系。除却刑法之外,也存在行政、经济、民事、礼仪等各方面规范。行政与司法并非完全混同,而是"合中有分",中央一级多由不同部门执掌行政司法两权。绝对停滞论则抹杀了历史上的法律变革,最终让中西文明沦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传统法律文化的缺陷理应批判,但不能过度扭曲,而应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对其制度治理的合理资源应该重视。  相似文献   
76.
汉末魏晋以降,随着政治、社会风尚之变化,儒家礼法制度悖情违性之规范日益受到冲击,在通脱、玄化风气影响下,种种任情纵性之新现象层出不穷。汉魏之际,出自寒门的曹魏统治集团根本无视礼法,屡有命妇人出宴、参与聚会之事,男女交往相对自由,甚至以裸女舞蹈助兴。魏晋时期,士族名士普遍崇尚自然,其言行多与儒家礼法陈规相抵触,在男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在理论上重情,在行为上则放达,明确表示"礼岂为我辈设"。在优越的政治保障与丰裕的物质条件下,西晋统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玄化人生观的影响,并在其日常生活中以粗鄙化的方式体现出来,以致在放达任性的名义下,种种淫逸风习甚嚣尘上,风靡一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受礼教约束最为严厉的妇女群体之风尚也有所变化,上层社会女性不仅敢于表达情感,而且公然冲击礼教,以致淫逸妒忌之风甚盛。  相似文献   
77.
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在东亚区域内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影响力,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影响都不容小觑。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基本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概括出许多,但既然是基本特点,就不能不顾及其历史渊源、制度形态、运行程序、规则特点及价值目的等制度文明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在制度内容上虽然依照现行标准可以划分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但其在古代的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出了形态上的不可分割性,并且整个制度在内容上都体现着礼、法、俗的规范融通,在执行的环节上则体现着道德与政治的双驱动,在制度规范的目的上则体现着道德纲常、成人成己的伦理善性。  相似文献   
78.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其思想体系中蕴藏着丰富的行政组织思想。他的行政组织思想包括“礼”“法”结合的行政组织控制思想、“贵贱有等”的行政组织等级思想、“尚贤使能”行政组织用人思想、“道德之威成乎安强”的行政组织用权思想。荀子的这些行政组织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组织管理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9.
论曹操的政治举措、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势力之崛起及其统一北方中国,在于其德业内举,即施政方针与措施产生的效用。曹操出自寒门,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观念有异,具体表现为:治军施政尤重法术;重视选举制度改革,用人唯才;倡导节俭,务以俭率人。在思想文化上,曹操及其家族主要人物多崇尚通脱,轻视礼法,大力倡导并致力于文学艺术活动,引领了士风与文化风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0.
凌鹏 《社会学评论》2022,10(1):181-199
瞿同祖的"法律儒家化"和"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过,在初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瞿同祖对于礼法间的关系有一种含义更为丰富的理解——礼法"调协".本文首先探讨瞿同祖从礼法"调协"到"以礼入法"的理解变化,区分二者的异同,指出礼法"协调"所具有的两重意义.随后利用瞿同祖曾利用过的大清律例、清代的官箴书以及清代具体的司法档案等史料,进一步探究瞿同祖所提出的礼法"协调"的多重含义,并据此探索未来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