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428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通过分析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出场,阐释了他们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在全书中的意义,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红楼梦》的两重悲剧:社会性的残缺和灵性的毁灭,集中表现于宝玉的人生悲剧并投影于宝钗和黛玉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2.
以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英国的《早期基础阶段法定框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幼儿社会性领域的目标、基本原则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文本比较和分析,探讨中英两国早期儿童社会性学习和发展标准的异同,并对我国新阶段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改革进行思考,认为:应重视0-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幼儿社会性发展标准的指向性需更明确具体;突破幼儿社会性学习中品德知识教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3.
嵌入“社会性”的社会质量理论为诠释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其建立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互构共生的均衡基础之上,架构了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及社会赋权四维结构要素框架,凸显了社会本体对“社会性”的价值诉求,弱化了制度与行动者之间的张力和矛盾,以期提升社会的整体性福祉。同时,在借鉴社会质量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本土化实践之时,需要思考其理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4.
要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好社会性的号召与个体的道德响应之间的关系,笔者称其为形成法律人的"首唱"与非法律人的"唱和"的法治的共识效应.为此,本文通过对"共识效应"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分析后,试图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统一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出具有中庸思想特色的若干己见.  相似文献   
105.
人的本质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学说是科学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人生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是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必须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净化社会环境,形成人生观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06.
凌风 《今日南国》2006,(19):29-29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性的茶艺活动。中国的茶艺从唐代开始便逐渐传入东南亚各地,而且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新加坡虽然是种族多元化的国家,但是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习俗下,各民族很多都能彼此接纳对方的风土人情,所以在茶艺文化方面,也能够以生活化的推广方式,慢慢走进异族同胞的日常生活里,茶艺俱乐部也将积极地把喝茶的风气与情趣带入每一个家庭。提到新加坡的茶艺,总少不了在新加坡市民生活中所熟悉的“肉骨茶”,因为肉骨茶是新加坡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7.
王庆华 《云梦学刊》2008,29(3):74-76
马克思主义基于人的现实性提出,自然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规定,主体性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属性.马克思人性理论扬弃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了人的社会本位,同时主张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8.
学科是社会所建构起来的实体的范式,不是自在的,所以可以被改变。所有学科都在经历学科壁垒的消融,以另外一种多学科研究的增殖性方式得到认识。这种影响把社会学从强调理论和文本及对同源学科的渗透性中拉回来,使其回归到它本初的更多应用性、有所贡献的角色中来。  相似文献   
109.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联邦德国文坛出现的“新主体性”文学,是一个有其历史特殊性的文学现象。它强调作家的自我、主观、经验、亲历、亲身或参与性,是对60年代文学“政治化”潮流的一定层面反拨,是理想失落后对关注、反映、表现、寻求自我的“饥渴”的弥补,但也并非自动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思想放弃,而是带有新的信息、内涵与特征。反思或认同,人生或历史,体验或追求,感知或希冀,“新主体性”文学的边界是模糊和流动的。所撷取的代表性作品表明,个人与社会,文学与政治,自我语言与公共语言,知识分子精神困惑与知识分子精神守望,牵牵连连,难分难解。  相似文献   
110.
关注国内外年鉴,“附录”是大多数年鉴所采用的一个篇目(翻阅56种年鉴,有“附录”篇目的约50部,约占90%)。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越来越窄;相反,边缘性的、社会性的、独立性的事物越来越多。因此,有一些内容事实上放不进年鉴的一些常规篇目中,只能塞到“附录”里,使“附录”“肚子”越撑越大,当然,“附录”的重要性也渐渐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