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81.
祖先神灵至今仍然是阿昌族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崇拜对象.本文在对阿昌族祖先祭祀的内容、形式、特征进行总结、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阿昌族祖先崇拜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2.
祭祀佛教是清朝民国时期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其基本内涵是汉传佛教信仰的祭祀亡灵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祭祀佛教,虽然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代,但其成为一种信仰模式,则在清朝民国时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分析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讨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清朝祭祀佛教是工具与价值各占一半的佛教,也就是半世俗半神圣的佛教,就半世俗化而言,是讨论清朝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工具.第二个主题是民国祭祀佛教的神圣化问题/价值,即民国祭祀佛教的现代性.第三个主题是清朝民国祭祀佛教与宗法传统社会的关系/贡献.清朝的祭祀佛教虽然具有维护皇权的功能,但雍正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净土宗单一信仰,也具有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性,成为汉传佛教在民国复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83.
河湟汉族婚礼歌中呈现的浓郁的信仰习俗,主要表现为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信仰以及对子嗣的迫切祈求等.  相似文献   
84.
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涵义家庭人口文化是一个家族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而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家庭成员有较为秩序和理性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作风和做人处事的风格。家庭人口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概括起来是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家庭人口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文化基础之上的,满足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物质建设,也是满足家庭成员在文化生活,诸如文学艺术、兴趣爱好、精神生  相似文献   
85.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从社会复杂化到古国诞生,二是从古国向王国转化,三是从王国到帝国建立。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社会是基本平等的。但从距今6000年前后开始,不平等现象陆续出现,这就是社会复杂化。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贫富开始分化,一个氏族部落中某些成员的权力开始凸显。为了占有资源,不同部落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和斗争等。从许多遗址呈现的面貌看,其社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6.
现今在日本民俗学领域,对于日本盂兰盆节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盂兰盆习俗源自于隋唐时期的中国盂兰盆,而第二种认为则是盂兰盆习俗主要源自日本原始的祖先崇拜思想,在原有的祖先崇拜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并吸收了隋唐时期盂兰盆的部分习俗而演变成现今的盂兰盆节。著者通过考察分析日本原有祖先崇拜思想和现今盂兰盆节的习俗,认为第二种观点更能站稳脚,更能立足。另外,虽然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但是对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不得不提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包括很多留日许久的留学生依然不能很好的了解日本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而要真正理解日本人的思想与行为处事,那么就必须先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背后支撑着的日本人的信仰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87.
黎族的祖先崇拜按照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大致可分为始祖崇拜、远祖崇拜、近祖崇拜和家祖崇拜四种类别.黎族祖先崇拜体现出原生质朴、兼容并蓄、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具有禳灾祈福、调适整合、道德教化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8.
持续高烧的"文化寻根"不是"寻根文学"所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全球化促使"文化寻根"正视家谱学尤其姓氏学,只有走进真正的乡土建筑中才能寻见"文化"之"根"。以祠堂(含牌坊)、庙观、戏台为代表的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意识"物"的凝固,印证着宗族、宗法、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儒家道统,是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之有形外化。乡土建筑存留家谱,镌刻姓氏,因"土"而"乡",最具中国性与中国质,破浪于国际传播之潮头。文化寻根必须摈弃"他者"的旁观视点,唤醒文化自觉,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建构国家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89.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信仰文化现象。在这个信仰文化系统中,人与神之间的有效互动无论是对"神的世界"还是对"人的世界"都是一种调节秩序的过程,同时维持着这个信仰体系的存在和社会秩序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90.
祖先崇拜在中国发展为一种兼具宗教性与伦理性的扩散性宗教,其宗教因素与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政治理念等紧密相联,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伦理体系,表现为以贵生厚德为价值取向的生命伦理观、强化秩序及认同的家族伦理观、维护制度合理性及宣导德治精神的政治伦理观,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祖先崇拜伦理观是当代社会伦理及文化的重要资源,并将在补足社会规范伦理、引导调适个体生存、完善海峡两岸关系中彰显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