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周穆王继位之初,欲加强对西部方国的管理,改革周初确定的朝贡服制。于是以西部犬戎诸方国不以宾服之礼向周王朝尽四时献祭的职责为由,征伐了犬戎,获得四白鹿四白狼而归。伯唐父鼎铭文记载周穆王以白鹿、白狼为射礼的射侯,寓意对献纳白鹿、白狼的犬戎方国实施厌胜之术。以射获的白鹿、白狼献于宗庙,作为■祭祖礼的牺牲,反映了周穆王向祖先告知他征服了荒服犬戎。  相似文献   
22.
葛兰言(Marcel Glanet,1884-194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作为法国社会学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E.Durkheim,又译作涂尔干,1858-1917)和莫斯(Mauss,Marcel,1872-1950)的弟子,同时又作为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高徒,葛兰言融合两家之长,成功地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来考察  相似文献   
23.
先民通过给万物命名建立了“语言”与“存在”之间权威性的对应关系.《礼记》的祭礼命名系统讲究“用词细致有别”,祀天曰“郊”,祀地曰“社”,周代庙祭春曰“神”、秋曰“尝”,驱强鬼之祭曰“禓”,岁终合众神而祭之曰“蜡”,在军队驻扎地祭祀曰“杩”,祭有牲血之属曰“祭”、无牲血之属曰“荐”,于庙门旁祭祀曰“祊”等.祭祀文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之一切领域,统治者通过各种祭礼建立与各种神灵、天地山川“隐秘的、神意的关联”,获得对土地、人民的“合法支配权”.尽管语言处在永无止境的变化中,但“最初的命名人”已将文化基因注入了“原始词语”,祭礼命名承载着古老而生命绵长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4.
纸钱是整个祭礼按顺序进行的三段五步[蜡烛、(香、食物、纸钱)、鞭炮]之一,纸钱的符号功能在于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祭礼中的一种民俗事象.纸钱的符号学分析应用两种解释方案一种是本土的模式--中国的阴阳五行论,另一种是人类学有关仪式过程的观念.  相似文献   
25.
墨子之礼学     
墨子精通礼学,强调礼的等级性,反对礼的宗法性;在尊天明鬼思想指导下,肯定和论证祭祀之礼的社会功能与道德作用;批评三代丧礼和儒家丧礼的厚葬久丧特征,主张薄葬短葬;承认乐的审美价值,又否定乐的政治作用,证明乐的社会危害性.这样,墨子礼学呈现明显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6.
植物的祭礼与象征——哈尼族"昂玛突"意义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的"昂玛突"无论是名称翻译,还是祭礼本身的实质和属性,历来有着众多争议.应从植物象征的角度解释"昂玛突"."昂玛"是哈尼族先祖的象征,"昂玛阿波"即"昂玛"神树,是哈尼族祖先的具体物化和植物象征,"昂玛俄波"即"昂玛"神林,是哈尼族先祖居所的象征,"昂玛突"是哈尼族对同一地缘的祖先进行认同、祈福的祭礼和象征行为.  相似文献   
27.
于俊利 《天府新论》2012,(6):144-147
祭礼作为唐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是唐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唐代礼文学作品数量之浩繁,文体之完备,是前代所无法匹及的,各种典礼仪式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文学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礼制礼仪而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其博学典美的唐代贵族文化审美特质,更在于其文学形式所蕴涵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8.
祭礼作为一种政治典礼 ,随政权的转移而转移。洪武定鼎南京 ,郊、庙、社稷等祭礼次第而建。永乐迁都北京 ,祭礼因此开始有南京向北京的归并 ,这一过程到嘉靖朝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9.
论华北宗族的典型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华北各地的祭礼习俗的历史考察说明,华北宗族的外在物化标志,即起着功能性作用的宗族聚合手段很少见,但在宗族的象征文化方面则呈现较显著的迹象。与华南的弗里德曼式的宗族相比,华北的宗族是表达性的、文化性的,或者说是意识形态性的。当然,从完备的宗族要素角度来审视,华北宗族是一种残缺宗族。  相似文献   
30.
赋体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内含的"瞍赋"、"六义之赋"及"体物之赋",源头在宗庙献赋,尤其是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汉大赋,其文本构建及演变均与宗庙中的宾祭之礼有着紧密的关联。首先,宗庙献物及辞不仅是赋体立名的因缘,而且使这一文体始终具有"宗庙性"与"礼仪性"的特征。其二,在宗庙贡献中宾祭执礼的告庙"先君"制度和辞令之用,影响着赋体以逞辞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机制。其三,宾祭礼中的备物享神方式,以"物"为中心、以"德"为旨归,其物、辞、义三端,影响了赋体托物、陈辞、兼义的修辞方法。其四,宾祭礼的媚神观德,是赋体"欲讽反劝"的宗教根源。西汉赋表现出的因"省祸福"以"训戒"、"改作",东汉赋表现出的因"观威仪"以"昭德"、"宣威",为赋体文本讽劝传统中的两种最重要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