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9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夏人铸鼎的传说是原初夏人创世神话遗落的碎片之一,启铸九鼎以象征创世工作的最后完成。启铸九鼎的行为与鼎三足和以九成制隐含着夏人宇宙圣数的秘密。"三"和"三"的倍数"九"是夏人的宇宙圣数,夏人就是按照这个宇宙圣数来组构自己的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  相似文献   
72.
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有祭厉与施孤习俗,这一祭祀制度与民间习俗,蕴含着对无辜夭折者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对涵养整个社会的仁孝之心、慈善风气,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关怀弱者"、"人权"等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3.
"博多祗园山笠行事"是日本福冈夏季祭典的代表,更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这个民俗事项在769年的历史传承中,有赖于日本政府、地方组织、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保护."博多祗园山笠行事"同时也在当代日本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演出过程和核心内容来看,其实质是“祭”仪,即韩国传统萨满巫俗和儒教祭仪的传承。端午文化作为历史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现象,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端午文化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分母”,即祈福禳灾。  相似文献   
75.
文章以清朝道光中叶京师的顾炎武祠会祭活动为切入点,以当时关心时局的中下层言官与在野名士组成的一个小群体为观察对象,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初时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文章认为,顾祠会祭活动意在阐扬顾炎武个人品节、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从祭祀顾炎武活动可以看出:时人将战争的失败主要归因于用事非人,由此强调慎选官吏、遴选人材,提倡砥砺士节以扭转士林风气,这是一条乏新可陈的旧套路。时人也看到了战争中西方人的炮舰优势,并尝试着从传统科技资源中寻求制器之技,后来由此生发出了影响及于洋务运动的“师夷”之策,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76.
《甲申三百年祭》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不朽名篇。毛泽东就此书曾向中共高层敲响警钟,提醒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从李自成的失败中吸取历史教训。延安整风后,毛泽东一直铭记郭文提示的历史经验,对党内可能出现的腐化变质保持高度警惕,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措施,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纯洁。  相似文献   
77.
在公羊学中,“祭仲行权”可以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但更多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实际上,《公羊传》之所以提出“祭仲行权”,就是为了以“借事明义”的方式阐明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君死国亡之际,存国以重宗庙。而在公羊家的解释中,从董仲舒《春秋繁露》言祭仲“重宗庙”,到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言祭仲“知国重君轻”,其中义理皆本于此。睽之于《孟子》,何休论“权”虽然出于《公羊传》,但对《孟子》“权”说亦有所资用。然而,孟子合于《公羊传》者,实在于其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主张,这才是何休资其“权”说以释“祭仲行权”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78.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79.
释奠古礼起源甚早,属于非时而祭的简约之礼,具有不忘先祖、敬祖归功的礼仪内涵。周代的释奠古礼存在两个受祭系统:先祖先王(多于“庙”中举行),先圣先师(于“学”中举行)。“学”中所行的释奠礼显示出重视人事经验、知识智慧的理性倾向和文教意味,是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历程在礼仪上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孔子及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历经汉、魏、晋,释奠古礼最终由对先圣先师的群体祭祀演进为专祀孔子之礼。释奠孔子新礼结合了祭祀礼典与讲经活动,南北朝、隋唐时期更形成为规范隆重、自由辩论的学术盛会,以及国家礼仪文化展示盛典,具有了崇圣重师、继承道统、昌明经学的新的礼仪内涵。当代继承和发展优秀礼文化,应处理好礼仪展示和精神承传的关系,发挥释奠礼在增强文化认同和凝聚人心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80.
《南都学坛》2017,(1):38-39
明代《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的颁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提高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极大地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为中国提供一个缅怀诸葛亮的"法定"日期,约定俗成,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