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1.
中国传统思想中"知"的范畴与近现代知识论中的"知识"概念不同,它首先是一个标志着人与万物、他人交往的实践范畴而不是主体内在意识状况的概念."有知"不仅指人对世界具有了解,更重要的是指通过交往而对世界具有情感态度与相应的行为方式."知"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它原则上是一个属人范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表明了"知"与人的这种内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国荣 《文史哲》2006,(5):125-135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化为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境域又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面向对象、敞开世界的本体论前提。以如何得道为指向,《庄子》一方面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之说,由此强调了解构、消除、净化既成精神世界对于把握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以神遇”的直觉方式。对《庄子》而言,以道为内容的“真知”不同于经验层面的知识:经验之知所指向的是外部对象,“真知”则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广义的成人),后者蕴含着认识与涵养、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10,(4):73-73
被网友誉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乞丐王子照片传遍了各大网站,他犀利略带忧郁的眼神,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引来众多网友的追捧,这乞丐太有“范”了,更有网友为其取名为“犀利哥”,之后,“犀利哥”红遍网络各大论坛,成为了全民关注的话题。“犀利哥”不仅成了网上的红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他、救助他。  相似文献   
14.
朱晖 《管理科学文摘》2012,(16):206-206
图书馆需要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直接而主动的知识信息交流,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公益阅读活动搭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强化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因此,重庆图书馆特别在“4.23世界读书日”的时候策划了一次全民阅读“新”体验的活动“借你一次亲密阅读——真人图书馆”。本文以此为例,简单谈一下图书馆公益活动的开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希腊兴盛之时,罗马人还处于野蛮状态,尤其在艺术上,简直笨到了姥姥家。比如说雕塑,他们完全按真人做:真人脸上有个麻子,就要给雕像脸上吭哧吭哧凿坑;真人屁股上有块胎记,就要给雕像屁股上抹一把草汁。后来罗马人占领希腊,再给祖先、众神和执政官们雕像,脸上的麻子没有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人生观是应于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的其它内容都是围绕其人生观而展开的。在生死观、真人观、炼气养神观等方面,庄子都有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但总的讲都是消极的,贯穿着极端无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心理透视的方法,通过对仇虎出于家族意识的复仇、人格分裂引起的忏悔和宗教迷信导致的恐惧,以及《原野》中弥漫的神秘气氛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仇虎心理结构中深重的封建文化积淀和做为带着封建枷锁的反抗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从而对《原野》主题结构有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老庄论辨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子哲学主体是神人、真人、圣人等,以治己、治内救世  相似文献   
19.
四部道教经典展示了道教神仙世界的动态图景,在此之上建立了道教的环境伦理学。第一部经典是《道德经》和两个最古老的注释;第二部是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第三部是由长春真人所著的诗集,名为《磻溪集》;第四部是全真教的《太上玄门早晚坛功课经》,它代表了道教对于自然界的生态学态度。道教思想不仅与环境伦理学的精神一致,还可以对其实施作出具体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