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0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构成了庄子审美乌托邦的主干。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是他在生存的自由之境树起的人性的旗帜,也和他对本体之道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天人、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系列构成。庄子同时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设计了一个可以养性适性的栖居地,这就是“建德之国”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社会。  相似文献   
72.
《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记叙了王屋山三位唐代道士的事迹,表明“安史之乱”爆发后王屋山为道士避乱之地,王屋真人的阴丹术在山中流传。王屋真人的阴丹秘诀,与汉魏六朝阴丹术皆以还精补脑为中心,但前者在文字上脱去一些晦涩。《灵篇》有意将外丹誉为成仙术,将阴丹降为养生术,不过是一种策略。《灵篇》盖受《黄庭经》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73.
陈良运 《东南学术》2002,(6):120-128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庄子首出“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成为后人文艺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 ,王充反对虚妄强调客观之“真” ,司空图《诗品》标举诗之“真体”、“真力”、“真迹” ,明代诗人提出“真人”、“真诗”说 ,确定了“真”在文艺美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7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六篇。《大宗师》是概括总结庄学义理的“明道”论,与竭力否定“道”之存在的郭注义理冲突最大,因而郭象及其追随者做了大量手脚,导致《大宗师》成为“内七篇”脱简、错简、讹误、篡改最多的一篇,也是旧庄学之阐释距庄学奥义最远的一篇。作者在基本复原文本原貌的基础上,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造化/文化”“江湖/庙堂”“息黥补劓”等庄学根本奥义。  相似文献   
75.
<正>虚拟广告代言人这一新兴的广告代言群体正越来越多地活跃在我国广告的舞台上。虚拟广告代言人,一般是指由企业为促销商品,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同时依据市场调查和消费者心理而设计的卡通人物、动物或其他物体,其中也包括真人扮演的卡通玩偶形象或已经十分著名的卡  相似文献   
76.
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论庄子的“真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有多处论及"真人"的地方,而其最根本的特性就在于,此"真人"是一种天人感应的审美具象化。尽管在庄子哲学那里还没有十分明确地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法,但是类似的思想在《庄子》中却无处不在。天人相应思想传神地体现在"真人"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共感的诸多品性中,而"真人"则又是以具体感性形象出现的。万物禀"道"以生,"道"借万物彰显盎然生意,正是此"本真之道"确立了"真人"形象得以落实的逻辑起点。而这种"真人"境界的获得,则必须将对诸如有无、死生存亡等终极问题的抽象追问转化为具体的感性体验过程。这样最终落成的"真人"则表现出心灵的自在悠游而又具有感性生动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77.
拓跋鲜卑诗歌的起源为史诗。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延续“乐操土风”的传统流行“歌”“歌谣”,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北魏孝文帝改革,定“国语”“正音”,拓跋鲜卑朝堂上由歌而“诗”,其诗体先是结合楚骚体、柏梁体,又创制出“三、五”句式新体。北魏乐府汲取与整合各地、各民族乐歌,从而生成《木兰诗》。拓跋鲜卑诗歌,走过了坚持民族传统、学习、创造、整合、融合之路,为北朝诗歌“词义贞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79.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80.
功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色,而"时间"又是"功夫"的基础性含义,因此从"时间"视角诠释"功夫"能拓展功夫论的研究视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不是线性的纯粹数值序列,而是螺旋演进的、随境域因缘而生成着的、注重时机时势的时间观。这一时间观是以时空一体的原初时间体验即"原发时间"为前提的。以《庄子》为例,其功夫论即是顺应时机时势、超越日常时间观、进入"原发时间",从而通达自由无碍之境的过程。庄子中的体道功夫境界是"真人"之"游",而实现"游"的功法则是"忘"。无论是静修体道中的"忘"还是技艺实践过程中的"忘",都意在脱开现成化和凝固化的存在形态,超越世俗常人的时间观念,从而进入原初发生着的时间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