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邦彦《清真集》中有几首寻常妓情词《少年游》(南都石黛)、《宴桃源》(尘满一骈文秀)、《蝶恋花》(美盼低迷情宛转)等,除《少年游》可能作于汴京之外,其余两词创作时地很难确考,但可以肯定不作于荆州。《清真集校注》对这几首词进行了精确编年,但编年依据及相关考证尚存可商之处,以这几首词来证明周邦彦少年时代曾游学荆州,亦难成立。  相似文献   
32.
杜甫诗歌系年,一直是杜甫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宋以来,研杜者对诗歌编年都作了不遗余力的编次工作,然有些诗歌编年,终是诸家不一,影响诗歌解读。文章对杜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编年予以考述,以为诗乃天宝十三载秋后,老杜仍居下杜时所作,而非天宝十载,更非广德年间诗。  相似文献   
33.
今年3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少青编著的《毛泽东文艺美学编年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这是近年来我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一项喜人的新收获。它以"编年读本"的形式,历史地、客观地记录、梳理和体现了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毛泽东文艺美学的启蒙、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文学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多方面的视角,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  相似文献   
34.
对学术界关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答赵王启>两篇文章作年的几种说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对照<周书>的有关记载,认为<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作于563年(周武帝保定三年),<答赵王启>作于577年(周武帝建德六年)正月.  相似文献   
35.
《求是学刊》2015,(6):130-137
清中叶之前,词集笺注一般重在注解语辞典故,清中叶至清末民初,词集笺注主要以疏证体的形式出现,重在人事考订,笺注转向注重知人论世,为编年笺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基础。民国时期,随着新学术思想的影响与现代词学学科的建立,以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邓广铭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人将词集校勘、笺释、编年等内容融为一体,极大推动了词集编年笺注的兴盛与成熟,既体现了词集文献整理走向学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标示着20世纪词别集整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36.
王夏刚著《谭嗣同与晚清社会》之第五章有《谭嗣同书札编年》,本文据史实和相关文献对其中致刘淞芙书札十四通中之十一通的编年进行辨析订正,以拓展和深入对谭嗣同的文献研究。  相似文献   
37.
夏剑钦先生在《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札编年辨证》一文中,根据史实和相关文献对拙著《谭嗣同与晚清社会》第五章中谭嗣同致刘善涵十四通信函中的十一通的编年,进行了辨析订正,笔者除了认同一通信函的编年为误判,一通信函编年应更精确外,对夏先生认为编年不妥的其余信函,一一作了辨证,以夯实谭嗣同研究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38.
《四库全书》中的湘人著述(上)@王晓天$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39.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7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辩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40.
张一博 《江海学刊》2022,(2):172-184+256
16世纪以来,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量有关中国的作品在欧洲涌现。基于圣经的历史书写传统遭受冲击,如何将中国历史整合进世界历史中,成为当时学者们所关切的问题。其中,由英国多位学者在18世纪集体编纂的《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也处于这一思潮之中。他们将中国上古历史与圣经叙事相比附,协调中国上古史与圣经编年的矛盾,以解决欧洲思想内部危机;通过讨论中国宗教,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提供合法性。该书出版后,在知识界曾风靡一时,“萨尔普遍史”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在西方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