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1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69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826篇
社会学   10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郭庆远 《人才瞭望》2014,(9):107-107
在戏曲舞台上,扇子是最为常见的小道具,其使用面甚广。它不单纯是装饰,有的还和戏里的情节有关,对演员的身段动作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在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喜怒哀乐的情绪方面,小小的扇子大有文章可做。老生戏中,用扇子最多的可谓是诸葛亮。只要有他出场的戏,手里总离不开那把鹅毛扇。  相似文献   
102.
范大明 《船山学刊》2012,(3):123-132
近代道教进一步衰落,由上层走向民间,对民间宗教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广大下层民众赖以依存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因此,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是广大民众的道教信仰,他们认为道教是传播基督教的障碍,因此采取了"耶稣或老子"的对话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国基督徒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民国基督教著名文字传道人——张亦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批判老子的迷信成分,肯定《道德经》的价值,采取"耶稣加老子"的对话模式,从而达到道教基督教化。  相似文献   
103.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道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一些思想对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我国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老子道家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园林设计中对老子道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4.
邓锋 《中国民族博览》2014,(Z1):136-141
<正>展览时间:2014年8月9日——8月25日(第一阶段)2014年9月4日——10月9日(第二阶段)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五楼(19、20、21号厅)主办:中国美术馆展览总策划:范迪安展览总监:谢小凡策展人:邓锋2014年是海上巨擘、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全国各地尤其是海上及江南区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纪念与研究活动,如杭州西泠印社组织的"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作品展"、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组织的"吴昌硕师友作  相似文献   
105.
五四时期作家纷纷选择书信体与日记体这一小说体载,看重的是它在真实袒露创作主体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方面的潜能.它使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虚构性,以类似于真实日记或书信写作的状态进入小说创作过程.当时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在摆脱了日记与书信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表现性,把小说的叙述引向创作主体自身.即使在使用第三人称时,一些作家不仅仍然写着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且仍然固执地寻找着用第一人称表达的机会."新文学"的读者,则希望透过文学作品看到作家真实的心灵世界,寻找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以作家真诚而又真实的自我面对读者作为五四时代一种独特的小说写作伦理,体现出的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公民平等人格交往基础上的新的启蒙境界.  相似文献   
106.
一种"彻底经验主义"的中国文化精神决定了老子的道与其说是一种思知的"有无之辨"的道,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屈伸之间"的道,它使自身最终通向的并非是西方式的去伪存真的真理形上学,而是中国式的以屈求伸的生命辩证法。这种生命辩证法,不仅以一种"显微无间"的方式使诸如弓箭意象、水的意象、龙的意象以及势的意象这些中国文化中的"典型意象"成为可能;也以一种"体用一源"的方式,使以屈求伸的精神贯彻在从武术、军事、政治到文学艺术等中国古代的实践领域之中,从而以其身、道的完全合一使中国文化彻底实现了从原始的神秘主义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这一神的祛魅化的思想转型。  相似文献   
107.
王天挺  张悦 《领导文萃》2014,(11):59-63
正没有谁能像柳传志一样对中国的企业家施加如此多的影响了。在他参加的3个俱乐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关村管委会顾问委员会和泰山会中,涵盖了当今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这些互联网商业帝国的领导者或是地产巨鳄的创始人位于这个国家经济脉搏的中心,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与财富无可匹敌。但他们仍然需要聆听这位69岁老人的教谕,关于进退、荣辱或是妥协。  相似文献   
108.
在《老子》传统的解读中,并没有将圣人和百姓放在对等的立场上,而忽视百姓的存在。事实上在老子的思想里,圣人和百姓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二者都是推动"道"正常运动的力量,缺一不可,只是圣人和百姓在道的运动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正是因为二者的共存,道才显现出既幽远深邃又生机盎然的特征。圣人和百姓作为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共同维持着"宇宙—生命"系统的通塞平衡。  相似文献   
109.
南朝梁释慧皎撰写的《高僧传》,不仅是研究汉魏南北朝佛教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研治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该书中虽然有些词语"字面普通",然而要达其确诂也非易事。本文选取这类词语六例:"宗会"、"朗拔"、"抽舍"、"天逸"、"关责"、"俊远"等,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110.
老庄哲学本意并非论艺术技巧,而是论"道"。"道"是他们为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而找到的一种实现精神自由的方式。先秦学术文、史、哲不分,老庄的艺术技巧理论就融汇于其道学思想,其本体是其哲学范畴之"道"向艺术层面的演化。老庄没有直接论艺术技巧,但其道学处处展示着如何实现自由的技巧和方法,对文艺创作技巧产生直接影响,甚至相通。"道"之"无"的特性揭示了艺术技巧的本质与表现形态;通过无目的而达到目的技术创造论阐发了艺术创作主体理论,触及了艺术技巧的实质;"道"的社会实践性理论阐发了艺术技巧的社会实践基础,并论述了背道的艺术技巧反面存在。因此老庄的"道"技论也就演变成了艺术技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