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1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71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1830篇
社会学   106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僧传》对当时及其后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历来的文学研究,都没有将其直接纳入研究的视野《高僧传》不仅好多真实的情节富于文学色彩,而且颇多真实的虚构,尽管“非有意为小说”却颇有小说丰神。后人研究魏晋南北朝小说,往往分为志人和志怪两大类别。一般而言,两者之间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也是符合当时小说实际的,但一篇之中,将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是比较少的。《高僧传》融两者于一体,在志人的过程中将志怪不自觉地融合其中,在小说史上,具有从实录走向虚构的过渡阶段的特殊意义。因此,《高僧传》不仅是后世高僧传记的楷模,而且也为唐传奇的创作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2.
朱彝尊“醇雅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浙西派创始人朱彝尊以其独特的"醇雅说"而在清代众多文学流派中独树一帜,其崇雅正、斥淫哇、抑豪放、偏清空的创作理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合朱氏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的大量的诗词作品,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朱氏作品的旨趣与风格,以期最终描绘出"醇雅说"的内涵及其在指导诗词创作中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3.
在悠久的中日关系史上 ,汉籍的交流所发生的深远影响 ,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弥补了因人员交流受到限制而导致的遗憾。因而就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赴日访查引进汉籍 )的历史和日本收藏汉籍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 ,对于深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开展国际汉籍研究领域的合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郭店楚简《老子》丙本载“君子居则贵左 ,甬 (用 )兵则贵右。古 (故 )曰 :兵者 ,(不祥之器也。不 )得已而甬 (用 )之 ,为上” ,其中的两个难字对于释解今本《老子》文句至关重要。它深刻揭示出老子战争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 ,不是取恬淡愉悦的心态 ,也不是将兵器束收或做得厚大、锐利而不文饰 ,而是要谨慎严恭 ,戒惧警备 ,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的这种战争观 ,实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学派在战国后期的思想转变 ,即从“出世”转向一定程度的“入世” ,从一般地反对战争到后发制人而争取战争胜利。  相似文献   
25.
品味苦难     
唯经历苦难,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生。这是哪能贤哲的名言已记不清了。早几年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最近读《梵高传》,让人震撼心灵的,都是苫难,以及对苦难的抗争。苦难是把刀了,能把人的坯了雕刻得趋于人的完美,更接近于人的奉质。苦难是山痛苫、磨难、艰辛等等煎熬的。它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精神。我们常常品味到的甜,就是苦的回报。  相似文献   
26.
文章从老子独特的认知方式角度 ,对老子的核心概念“道”、“德”作了新的解释。老子认为“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 ,这种存在物与人们能感知到的天地间的万物的存在方式及属性恰好相反 ;“德”是“道”的存在方式及属性在天地万物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7.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而老子的“不仁”则一直没有定论 ,郭店战国《老子》竹简本的出土 ,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本文通过分析孔、老“仁”与“不仁”的观点的提出 ,阐释他们各自观点的哲学内涵 ,说明他们提出各自观点的背景 ,寻找他们观点的相辅相通之处 ,然后得出孔、老相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28.
《华佗传》是目前通行医古文教材中的常选篇目 ,其中某些词语因词语的虚化而易致误解 ,谨记数条展开探讨 ,求正方家。1 若当针 ,亦不过一两处 ,下针言“当引某许 ,若至 ,语人” ,病者言“已到” ,应便拔针 ,病亦行差。  ———注 :“行差 :将愈。行 ,将要”。 (以下注文皆引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统编 6版《医古文》教材之《华佗传》)按 :“行”本义为行走 ,虚化为副词则可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时态。训“将要” ,固然也是其用法之一 ,但据文意 ,病随针除 ,“行”为表承接之副词 ,故当训为即、马上 ,为较确。训“行”为即、马上 ,…  相似文献   
29.
追求永恒是老子价值观的核心。永恒是建立在自然哲学的道和社会伦理的德的基础之上。实现永恒的途径是无为和知常、知止、知足。永恒价值观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并具有普遍的意义,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无为与“三知”则具有权谋的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30.
《老子》通行本第十九章“弃智”,帛书本作“弃知”,楚简甲本作“弃鞭(偏)”。帛书本、通行本第十八章支持“弃知”、“弃智”的文本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增,通行本第三章、第六十五章支持“弃智”的文本系晚于帛书本的后人所为,并非老子原有思想;帛书本、通行本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五十三章及帛书本第十章有否定“弃智”、“弃知”的文本。所以可以认定:“弃知”、“弃智”并非老子思想,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